过故宜城(其二)
宋 · 项安世
我行熊绎故王都,十里南墙俯赤湖。
想见当时宁有晋,那知此地更逃吴。
宫门自昔通城北,墓碣多年立路隅。
欲仗青烟询白鸟,背人飞去不容呼。
想见当时宁有晋,那知此地更逃吴。
宫门自昔通城北,墓碣多年立路隅。
欲仗青烟询白鸟,背人飞去不容呼。
注释
我行:我行走。熊绎:古代楚国君主名。
故王都:过去的王城。
赤湖:红色的湖泊。
想见:遥想。
当时:当年。
宁有:岂料。
晋:晋国。
那知:谁能料到。
此地:此处。
逃吴:成为吴地的一部分。
宫门:皇宫大门。
自昔:自古以来。
通:直通。
城北:城北边。
墓碣:墓碑。
多年:多年。
立:矗立。
路隅:路边角落。
欲仗:想要凭借。
青烟:袅袅青烟。
询:询问。
白鸟:白色的鸟。
背人:避开人。
飞去:飞走。
不容:不允许。
呼:呼唤。
翻译
我行走在这熊绎旧王城,南边城墙下是赤湖映照。遥想当年这里曾有晋国势力,谁能料到如今竟成了吴地。
昔日皇宫门直通城北,古墓碑石立在路边角落。
想要借问青烟中的白鸟,它们却已背人飞去,无法呼唤。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过故宜城(其二)》,主要描绘了诗人行经熊绎故王都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我行熊绎故王都”,点明了诗人行程的目的地,熊绎是古代楚国的一位君主,故王都则暗示了历史遗迹的存在。
“十里南墙俯赤湖”描绘了眼前的景象,十里长的南城墙下是赤湖,湖水映照着古老的城墙,营造出一种沧桑的历史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想见当时宁有晋,那知此地更逃吴”,诗人通过想象和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这里暗示了宜城在历史长河中曾先后被晋国和吴国占领,显示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历史的复杂性。
“宫门自昔通城北,墓碣多年立路隅”进一步描绘了遗址的规模和遗迹的遗存,宫门依旧通向城北,而墓碑则孤独地立在路边,见证了昔日的辉煌与衰落。
最后两句“欲仗青烟询白鸟,背人飞去不容呼”,诗人试图通过青烟和飞翔的白鸟来探寻历史的踪迹,然而鸟儿却毫不停留地飞走,象征着历史的不可挽留和信息的难以追寻。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遗迹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沉思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语言凝练,情感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