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赏析

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

唐 · 岑参
太乙连太白,两山知几重。
路盘石门窄,匹马行才通。
日西倒山寺,林下逢支公。
昨夜山北时,星星闻此钟。
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
箫声不可闻,此地留遗踪。
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
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
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
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
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
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
爱兹林峦好,结宇向溪东。
相识唯山僧,邻家一钓翁。
林晚栗初拆,枝寒梨已红。
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
愿谢区中缘,永依金人宫。
寄报乘辇客,簪裾尔何容。

注释

太乙:指终南山的一座高峰,传说中的仙山。
太白:即太白山,中国陕西省的一座名山。
路盘:形容山路曲折环绕。
匹马:单骑,指道路狭窄仅能通行一马。
日西:夕阳西下,傍晚时分。
倒山寺:寺庙倒映在水中,或形容山势使寺庙看似倒置。
支公:古代高僧的代称,这里可能特指某位高僧。
星星:形容远处的、稀疏的声音或光点。
此钟:指山寺的钟声。
秦女:古代传说中的美女,此处可能象征着美好而遥远的事物。
仙台:指仙境中的楼台,象征超脱尘世的地方。
箫声:箫吹奏出的声音,常与幽静、深远的意境相关联。
遗踪:遗留下来的踪迹或遗迹。
石潭:岩石围绕的水潭。
金龙:可能指某种仪式中投入水中的金色物品,象征祈福。
乱流:湍急不规则的水流。
喷薄:形容水流猛烈涌出的样子。
清磬:佛寺中敲击的清脆的磬声。
苍山空:形容夜晚山色幽暗,天空显得格外空旷。
水树相玲珑:水与树木相互映衬,显得精致而和谐。
回廊:曲折环绕的走廊。
秋殿:秋季的宫殿,也可能指深秋时节的凉爽殿堂。
灯影:灯光的倒影。
水声中:住宿环境被水声包围。
林峦好:山林景色优美。
结宇:建造屋舍。
山僧:住在山中的僧人。
钓翁:爱好钓鱼的老者,象征隐逸生活。
栗初拆:栗子开始成熟裂开。
梨已红:梨子因寒冷而变红。
物幽:景物幽静。
事胜:美好的事情。
谢区中缘:告别世俗的牵绊。
金人宫:可能指神仙居住的宫殿,金人或为守护神像。
乘辇客:乘坐辇车的达官贵人,象征世俗的权贵。
簪裾:官服上的装饰,代指官场人士。

翻译

太乙与太白山相连,重重叠叠不知有几重。
山路环绕着狭窄的石门,仅能供一匹马通过。
夕阳西下,山寺倒映,林间偶遇高僧支公。
昨晚山北行,远远听到这里的钟声隆隆。
秦女早已离去,仙台却仍在中峰伫立。
箫声不再耳边响,此地只留下往昔的痕迹。
石潭积聚了青黑色,据说每年都要投入金龙祈福。
急流争先恐后,水势汹涌如同雷鸣风吼。
夜晚时分,清脆的磬声传来,月亮照亮了空旷的山头。
空山之中,月光洒满,水与树木交相辉映,玲珑剔透。
回廊被密集的竹林映衬,秋日的殿堂隐藏在深松之中。
灯光的倒影落入溪前,夜晚住宿于潺潺水声环绕之中。
喜爱这山林之美,于是在溪水东侧建起了屋舍。
在此相识的唯有山中的僧侣,还有一位邻近的钓鱼老翁。
林间傍晚板栗初裂,寒枝上梨子已红透。
景物幽静,心情自然舒畅,美好的事物让情趣更浓。
愿辞别尘世的缘分,永远依傍神仙的宫殿。
告知那些乘坐辇车的宾客,你们的衣冠楚楚,在此地又是怎样的景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图景,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佛法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仙游寺南凉堂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开篇“太乙连太白,两山知几重”即设定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气息。接下来的“路盘石门窄,匹马行才通”则描绘出一条蜿蜒曲折、只能容纳一匹马通过的小径,增添了一份探幽访胜的艰辛与独特。

诗人在“日西倒山寺,林下逢支公”中展示了对佛教文化的尊崇和向往,而“昨夜山北时,星星闻此钟”则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与宇宙和谐共鸣的声音美。

随后的“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箫声不可闻, 此地留遗踪”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流逝,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往文化的缅怀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通过对山水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动感和生机,让人仿佛能听见奔腾咆哮的声音。

“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则是对夜晚山中宁静与明净景色的描绘,这些意象和谐美感让人心旷神怡。

诗的后半部分“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通过对建筑物的细节描写,再次强化了一个宁静、清净的环境氛围。

最后,“爱兹林峦好,结宇向溪东。相识唯山僧,邻家一钓翁”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对周遭自然环境的融入,而“林晚栗初拆,枝寒梨已红。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则是对山中生活的一种感悟和赞美。

全诗通过对仙游寺及其周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崇、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每一个意象都是那么生动,每一句都是那么回味无穷,让读者仿佛也能随诗人一起体验到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