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酬寺簿劝农追和渊明见贻赏析

酬寺簿劝农追和渊明见贻

宋 · 罗愿
江汉之会,中具五民。
见异而迁,乃丧厥真。
相彼樊山,我行所因。
有閒其壤,问彼居人。
方时清明,家自为稷。
其薮其浸,其动其植。
孰为使民,有田不穑。
亦惟蒲鱼,恃此鲜食。
岁运周回,景躔西陆。
帝籍重开,天颜逾穆。
耕事将起,毋荒游逐。
凡我农官,戒民宜宿。
戒民伊何,美成在久。
譬彼射侯,则求其耦。
驱率慵堕,转缘南亩。
数耘疾收,在而心手。
农亦有书,匪藏金匮。
盍耕如莘,盍馌如冀。
桑荫清好,浊醪日至。
已勤而食,则无所愧。
勿谓此州,远连边鄙。
我疆西北,尽其四履。
风雨顺时,日星循轨。
屡丰作颂,以致归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罗愿所作的《酬寺簿劝农追和渊明见贻》。诗中描绘了江汉交汇之地的五民生活,强调了农事的重要性,并以农耕活动为线索,展现了四季更替、天地运行与人间生活的和谐统一。

诗的开头“江汉之会,中具五民”,描绘了江汉交汇处的繁华景象,五民即指农、工、商、士、兵五种社会角色,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接着,“见异而迁,乃丧厥真”则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坚守本真,保持内心的清明。

“相彼樊山,我行所因”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道路和追求。诗人通过询问“有閒其壤,问彼居人”的方式,引出了对农事的重视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

“方时清明,家自为稷”强调了农事的季节性,以及农民在特定时节的辛勤劳动。“其薮其浸,其动其植”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万物生长的景象。诗人在此处巧妙地将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类社会的秩序相联系,体现了和谐共生的理念。

“孰为使民,有田不穑”提出疑问,引出对懒惰行为的批评,强调了勤劳的重要性。“亦惟蒲鱼,恃此鲜食”则以蒲鱼为例,说明即使是自然界中的生物,也需依靠劳动获取食物,进一步强调了劳动的价值。

接下来,“岁运周回,景躔西陆”描述了时间的流转和四季的变化,体现了宇宙的循环规律。“帝籍重开,天颜逾穆”则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威严,同时暗含了对农业丰收的期待。

“耕事将起,毋荒游逐”告诫农民要专注于农事,避免荒废时光。“凡我农官,戒民宜宿”强调了官员的责任,要求他们监督并指导农民,确保农事有序进行。

“戒民伊何,美成在久”指出,美好的成果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譬彼射侯,则求其耦”以射箭为喻,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驱率慵堕,转缘南亩”鼓励农民克服懒惰,投身于田间劳作。

“数耘疾收,在而心手”表达了农事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强调了劳动与智慧的结合。“农亦有书,匪藏金匮”指出农事知识的重要性,不应仅限于书面记载,而是要深入实践。

最后,“盍耕如莘,盍馌如冀”鼓励农民像古代贤者一样勤奋耕作,像冀州百姓一样享受丰收的喜悦。“桑荫清好,浊醪日至”描绘了农闲时节的悠闲生活,强调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已勤而食,则无所愧”表达了对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满足感。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农事的重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它不仅是一首劝农的诗歌,也是对人生价值和自然法则的深刻思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