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舟中望鹅鼻山时闻黔南消息
奔涛锁长薄,大石凛相抗。
势雄千军垒,气敚万钟藏。
草树春不蕃,莓苔滑难傍。
刚风过灵雨,复值桃花涨。
破暝鸥鹭盘,乘阴龙鱼王。
飘鼓一苇间,揽之胆增壮。
谢安晋元臣,岂局江海量。
苍生方颠连,其敢遂疏放。
黔阳百粤地,黄雾吹虎韔。
再观神秀姿,不止西北向。
焞焞苍精出,闪闪白月漾。
三叫冯夷宫,吾奚独惆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于扬子江上,远眺鹅鼻山的壮观景象,并融入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历史人物的追思。首句“山环芙蓉城,私怪鹅鼻状”以芙蓉城比喻山城,鹅鼻状则描绘了鹅鼻山的独特形状,展现出山川的自然之美。
接着,“奔涛锁长薄,大石凛相抗”描绘了江水汹涌,波涛与大石相互碰撞的壮丽场景,展现了自然力量的雄伟。而“势雄千军垒,气敚万钟藏”则将山势比作千军万马的壁垒,气势磅礴,表现出山的雄浑与威严。
“草树春不蕃,莓苔滑难傍”则转而描写山林的荒凉与险峻,莓苔覆盖,草木稀疏,暗示着环境的恶劣。接下来,“刚风过灵雨,复值桃花涨”描述了天气的变化,刚烈的风后是灵异的雨水,紧接着桃花水位上涨,画面生动,富有季节变换的韵律感。
“破暝鸥鹭盘,乘阴龙鱼王”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鸥鹭在空中盘旋,龙鱼在水下潜行,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而“飘鼓一苇间,揽之胆增壮”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的勇气与决心,即使在艰难险阻中也能保持坚定。
最后,“谢安晋元臣,岂局江海量”借用了历史人物谢安的故事,表达了对英雄豪情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的反思。诗人感叹“苍生方颠连,其敢遂疏放”,指出百姓正处在苦难之中,自己不敢轻易放纵,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黔阳百粤地,黄雾吹虎韔”描绘了南方边疆的辽阔与神秘,黄雾笼罩,虎韔随风飘动,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的气息。“再观神秀姿,不止西北向”则强调了鹅鼻山的美丽不仅限于北方,而是整个视野中的美景。
“焞焞苍精出,闪闪白月漾”描绘了夜晚的星辰与月光,光芒闪烁,仿佛是大自然的神迹。“三叫冯夷宫,吾奚独惆怅”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未来的深思,冯夷宫的呼唤似乎在提醒着诗人,历史的轮回与生命的无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
词语解释
百粤的意思:见“ 百越 ”。...
白月的意思:(1).皎洁的月光。 唐 刘长卿 《宿北山禅寺兰若》诗:“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 唐 孟郊 《寻裴处士》诗:“远心寄白月,华髮廻青春。”(2).见“ 白分 ”。...
北向的意思:亦作“ 北乡 ”。亦作“ 北向 ”。朝北;向北。《吕氏春秋·季秋纪》:“司徒搢扑,北嚮以誓之。”《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即日因留 沛公 与饮…… 沛公 北嚮坐, 张良 西嚮侍。”《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遣使南通 孙权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权 亲叉手,北向稽顙。” 唐 柳宗元 《岭南节度向军堂记》:“先是为堂於城西北陬,其位,公北向,宾众南向。” 宋 董弅 《闲燕常谈》:“以手加额,北乡赞叹。”见“ 北嚮 ”。...
不止的意思:[释义](1) (动)继续不停。 (2) (动)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止三人。 [构成]偏正式:不〔止 [例句]哭闹不止。(作谓语)这件事不止一人知道。(作谓语)...
苍生的意思:[释义](名)古代指老百姓。 [构成]偏正式:苍(生 [例句]普救苍生。(作宾语)苍生的疾苦。(作定语)...
长薄的意思:绵延的草木丛。《楚辞·招魂》:“路贯 庐江 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王夫之 通释:“长薄,山林互望皆丛博也。”一说地名。见《楚辞》 王逸 注。《文选·陆机<挽歌>》:“按轡遵长薄,送子长夜臺。” 李周翰 注:“草木丛生曰薄。” 唐 王勃 《春思赋》:“桃花万骑喧长薄,兰叶千旗照平浦。”...
惆怅的意思:◎ 惆怅 chóuchàng[melancholy] 伤感;愁闷;失意羁旅而无友生,惘怅兮而私自怜。——《楚辞·九辩》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三国演义》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颠连的意思:◎ 颠连 diānlián(1) [illogical]∶形容说话做事错乱,没有条理(2) [peak upon peak]∶困顿不堪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张载《西铭》...
鹅鼻的意思:山谷名。在 浙江 秦望山 。 宋 陆游 《有感》诗:“已卜一菴 鹅鼻谷 ,可无芝朮疗朝饥。”自注:“ 鹅鼻谷 在 秦望山 , 秦 刻石之所,崖岭巉峻。” 元 吴莱 《观秦丞相斯邹峄山刻石墨本碑》诗:“ 鹅鼻 峯头不可上,魑魅昼泣骇熊豹。” 明 刘基 《若耶溪杳郭深居精舍》诗:“其前对 鹅鼻 ,突兀正冠冕。”...
冯夷的意思:(1).传说中的 黄河 之神,即 河伯 。泛指水神。《庄子·大宗师》:“ 冯夷 得之,以游大川。” 成玄英 疏:“姓 冯 名 夷 , 弘农 华阴 潼乡 堤首里 人也。服八石,得山仙。大川, 黄河 也。天帝锡 冯夷 为 河伯 ,故游处 盟津 大川之中也。”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於是 屏翳 收风, 川后 静波, 冯夷 鸣鼓, 女媧 清歌。”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坎德昔滂沱, 冯夷 胡不仁,激潏陵隄防,东郡多悲辛。” 清 黄遵宪 《由上海至长崎》诗:“ 冯夷 歌舞山灵...
芙蓉的意思:◎ 芙蓉 fúróng(1) [cottonrose hibiscus]∶芙蓉花。中国的锦葵植物( Hibiscus mutabilis ),花美丽,白色或粉红色,在夜间变深红色(2) [lotus]∶荷花的别名。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木...
刚风的意思:(1).罡风。高天强劲的风。 唐 顾况 《曲龙山歌》之二:“愿逐刚风骑吏旋,起居按摩参寥天。”《朱子语类》卷二:“高山无霜露,却有雪……道家有‘高处有万里刚风’之説,便是那里。” 宋 范成大 《玉华楼夜醮》诗:“ 紫云 澒洞 千柱 浮,刚风八面寒颼飀。” 瞿秋白 《铁花》:“好一似铜松拂着刚风,我真爱上了,舍却不忍。”(2).指西风。《灵枢经·九宫八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於肺,外在於皮肤。其气主为燥风。”...
刚风的意思:(1).罡风。高天强劲的风。 唐 顾况 《曲龙山歌》之二:“愿逐刚风骑吏旋,起居按摩参寥天。”《朱子语类》卷二:“高山无霜露,却有雪……道家有‘高处有万里刚风’之説,便是那里。” 宋 范成大 《玉华楼夜醮》诗:“ 紫云 澒洞 千柱 浮,刚风八面寒颼飀。” 瞿秋白 《铁花》:“好一似铜松拂着刚风,我真爱上了,舍却不忍。”(2).指西风。《灵枢经·九宫八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於肺,外在於皮肤。其气主为燥风。”...
海量的意思:◎ 海量 hǎiliàng(1) [magnanimity]∶宽宏大量不敬之处,还望海量(2) [great capacity for liquor]∶形容酒量大您是海量,再来一杯...
虎韔的意思:虎皮制的弓袋。《诗·秦风·小戎》:“虎韔鏤膺,交韔二弓。” 毛 传:“虎,虎皮也。韔,弓室也。” 元 王逢 《扬子舟中望鹅鼻山时闻黔南消息》诗:“ 黔阳 百粤 地,黄雾吹虎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次日, 莫三郎 果至,鏤膺虎韔,僕从甚赫。”...
江海的意思:(1).江和海。《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江海称其大者,以无所不容。” 唐 岑参 《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诗:“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 苏曼殊 《本事诗》之三:“ 丹顿 拜伦 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2).旧时指隐士的居处。《庄子·刻意》:“就藪泽,处閒旷,钓鱼閒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 宋 苏轼 《临江仙》词:“小舟从此逝...
军垒的意思: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国语·吴语》:“今大国越録,而造於弊邑之军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军垒成, 秦 人闻之,悉甲而至。” 唐 杜甫 《雨过苏端》诗:“妻拏隔军垒,拨弃不拟道。”...
灵雨的意思:(1).好雨。《诗·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説于桑田。” 郑玄 笺:“灵,善也。” 宋 苏轼 《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诗之三:“待向三茆乞灵雨,半篙流水赠君行。”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昔 于公 曾表白 东海 孝妇,果然是感召得灵雨如泉。” 郑泽 《长沙谒烈士祠》诗:“灵雨飘东风,祠堂载瞻仰。”(2).喻君王的恩泽。 唐 杨巨源 《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之一:“灵雨含双闕,雷霆肃万方。” 宋 苏轼 《谢赐恤刑诏书表》之二:“凯风养物,散为扇暍之凉;灵雨应时,同沾执热...
龙鱼的意思:(1).即龙鲤。一说指鲵鱼,人鱼。《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貍。一曰鰕。” 郭璞 注:“或曰:龙鱼似貍,一角。” 郝懿行 笺疏:“龙鱼, 郭氏 《江赋》作龙鲤, 张衡 《思玄赋》仍作龙鱼……貍当为鲤,字之譌。” 袁珂 校注:“龙鱼,疑即《海内北经》所记陵鱼,盖均神话传説中人鱼之类也。”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鵠。” 元 吕诚 《南海口号》之二:“船来争市龙鱼鮓,客至先需荔子盘。”参见“ 龙鲤 ”。(2).古国名。《文选·张衡<思玄赋>》:“超 轩辕...
莓苔的意思:青苔。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 宋 苏舜钦 《寄守坚觉初二僧》诗:“松下莓苔石,何年重访寻。” 明 李瀚 《光孝寺访唐佛》诗:“一径莓苔寒瑟瑟,千年灯火坐萧萧。”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四)》:“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飘鼓的意思:谓随波飘流动荡。 唐 柳宗元 《招海贾文》:“舟航轩昂兮,下上飘鼓;腾趠嶢嵲兮,万里一覩。”...
破暝的意思:傍晚。 宋 刘弇 《宿长山寺》诗:“破暝紫烟生,写谷清樾好。”...
蓉城的意思:◎ 蓉城 Róngchéng[rong(another name of Chengdu)] 四川成都市的简称。见“蓉”...
闪闪的意思:◎ 闪闪 shǎnshǎn[sparkle] 形容光亮四射或闪烁电光闪闪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天山景物记》...
山环的意思:犹山坳。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二九:“他曾架着白肚鹰,拉着黄尾犬,披着长穗羊皮袍,带着烧酒牛肉干,到北山山环内去拿小白狐狸。”...
神秀的意思:(1).神奇秀美。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序》:“ 天台山 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唐 杜甫 《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万松叠翠》、《万横香雪》二图,寄韵设色,并极神秀。”(2).聪明俊秀。 唐 杜甫 《和少府宴书斋》:“才士得神秀,书斋闻尔为。”(3).指神采秀发。 唐 杜牧 《杜秋娘》诗:“眉宇儼图画,神秀射朝辉。”...
疏放的意思:◎ 疏放 shūfàng(1) [self-indulgent]∶任性而为,不检点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杜甫《狂夫》(2) [unconventional]∶指文章不受常格拘束词气疏放...
桃花的意思:亦作“ 桃华 ”。1.桃树所开的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唐 张志和 《渔父》词之一:“ 西塞 山前白鷺飞,桃花流水鱖鱼肥。” 元 贯云石 《折桂令·送春》曲:“落日啼鹃,流水桃花。” 清 龚自珍 《宋先生述》:“朱书如桃华,日罄五七十纸。” 杨朔 《海市》:“年年桃花开时,就像那千万朵朝霞到海岛上来。”(2).形容女子容貌。 唐 温庭筠 《照影曲》:“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清 徐士銮 《宋艳·驳辨》:“诗云:一从蕙...
万钟的意思:◎ 万钟 wànzhōng[abundant grain] 指丰富的粮食。钟,古量器名万钟则不辨礼义。——《孟子·告子上》万钟于我何加焉。...
西北的意思:◎ 西北 xīběi[northwest] 方位名,介于西和北之间。特指中国西北部泰山西北。—— 清· 姚鼐《登泰山记》...
相抗的意思:(1).对抗;相抗衡。《晋书·羊祜传》:“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南史·谢瞻传》:“ 瞻 文章之美,与从叔 混 、族弟 灵运 相抗。” 清 薛福成 《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当其併 缅 之始,深虑 缅 民不服及 缅 属诸土司起与相抗。”(2).犹相接。《宋书·武帝纪上》:“十二月, 循 ( 卢循 )、 道覆 ( 徐道覆 )率众数万,方舰而下,前后相抗,莫见舳艫之际。”...
一苇的意思:《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孔颖达 疏:“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后以“一苇”为小船的代称。《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 长江 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 宋 苏轼 《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一:“那无一苇航,繁念空悠悠。”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诗:“日午潮回擢东指,顺流一苇如轻鸥。”...
鱼王的意思:(1).鲸鱼的别名。 明 杨慎 《异鱼图赞·鲸》:“海有鱼王,是名为鲸,喷沫雨注,鼓浪雷惊。”(2).鲤鱼的别名。...
元臣的意思:重臣;老臣。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当藩垣屏翰之任,有弓矢鈇鉞之权,皆国之元臣,天子所左右。”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晋 之 王导 ,可谓元臣。” 明 张居正 《徐存斋七十寿序》:“公位为元臣,齿为元老。”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东南再造,悉畀元臣。”...
冯夷宫的意思:传说中的水府,水神宫殿。 明 刘基 《江行杂诗》之三:“ 马当 之山中江中,其下乃是 冯夷宫 。” 明 李东阳 《与李中舍应正同饮》诗:“珠光照海月,下彻 冯夷宫 。” 清 姚鼐 《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不知万顷 冯夷宫 ,併作红光上天上。”...
芙蓉城的意思:(1).今 四川省 成都市 的别名。 后蜀 孟昶 于宫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以得名。简称 蓉城 。见 宋 张唐英 《蜀檮杌》卷下。 南唐 李煜 《感怀》诗:“空有当年旧烟月, 芙蓉城 上哭蛾眉。”(2).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曼卿 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惚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 芙蓉城 。” 宋 苏轼 《芙蓉城》诗序:“世传 王迥 字 子高 ,与仙人 周瑶英 游 芙蓉城 。 元丰 元年三月,余始识 子高 ,问之信然,乃作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