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舟次吴桥过顾生楼船夜酌即席赋
明 · 胡应麟
古道垂杨映绿莎,中流横吹咽清波。
黄花九日淩霜发,白苧三秋并雪歌。
朔气乍传金柝冷,秋光遥坠玉绳多。
朱门岂必非同调,大有才人挟瑟过。
黄花九日淩霜发,白苧三秋并雪歌。
朔气乍传金柝冷,秋光遥坠玉绳多。
朱门岂必非同调,大有才人挟瑟过。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舟行于水上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首句“古道垂杨映绿莎”描绘了岸边古道旁垂柳依依,绿草茵茵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氛围。接着,“中流横吹咽清波”则将视线转向水面,通过“横吹咽清波”的动态描写,赋予了水波流动以生命感,仿佛能听到水面上轻轻的呜咽声。
“黄花九日淩霜发”一句,诗人巧妙地将重阳节(九月九日)与菊花盛开的景象结合,不仅点明了季节,也借菊花的坚韧不屈象征着高洁的品格。“白苧三秋并雪歌”则进一步深化了秋季的意象,白苧(一种植物)在秋风中摇曳,与雪花相映成趣,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为秋天增添了几分凄美与深沉。
“朔气乍传金柝冷,秋光遥坠玉绳多”两句,通过“朔气”、“金柝”(古代军队用以报时的器具)和“玉绳”(星名,此处指秋夜的星辰),描绘了边塞或秋夜的寒冷与寂静,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与思考。
最后,“朱门岂必非同调,大有才人挟瑟过”表达了对社会阶层差异的思考,以及对才华横溢之士不论出身,都能在特定场合相遇共赏的美好愿景。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与情感投射,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