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之待制挽词二首(其二)
宋 · 苏辙
济南风物在西湖,湖上逢公初下车。
谈笑樽前伏齐虏,旌旗门外听除书。
一封未奏先焚草,三黜归来便种蔬。
泪落西堂歌酒地,杉松空见岁寒馀。
谈笑樽前伏齐虏,旌旗门外听除书。
一封未奏先焚草,三黜归来便种蔬。
泪落西堂歌酒地,杉松空见岁寒馀。
鉴赏
这首挽词描绘了一位名为李诚之的官员逝世后,对其生前事迹的追忆与感慨。通过“济南风物在西湖”这一开篇,巧妙地将两地风物相联系,暗示了李诚之曾有济南任职的经历,而西湖则是他逝世之地,形成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
“谈笑樽前伏齐虏,旌旗门外听除书。”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李诚之在官场上的风采。在宴席上谈笑风生间,能够使敌人俯首称臣;而在门外,听到朝廷的任命文书时,也能从容不迫。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威望,也表现了他的从容与自信。
“一封未奏先焚草,三黜归来便种蔬。”这两句则揭示了李诚之的另一面。他在官场上的遭遇似乎并不顺利,甚至有三次被贬黜的经历。然而,面对挫折,他并未放弃,而是选择回归田园,开始种植蔬菜,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这种转变,既是对官场失意的无奈,也是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泪落西堂歌酒地,杉松空见岁寒余。”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李诚之逝世的哀悼之情。在西堂这个曾经欢歌畅饮的地方,泪水悄然落下,而周围的杉松虽依然挺立,却只能见证岁月的流逝,无法挽留逝去的生命。这里运用了“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树来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暗含了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挽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李诚之作为一位官员的多面性,既有政治家的智慧与勇气,也有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面对人生起伏时的淡然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