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姜庵听歌并寄询先七弟上海(其二)
清末近现代初 · 陈曾寿
恶声啼煞白门乌,法曲飘零慰胜无。
亡国何曾到商女,为邻应悔听吴歈。
难逢笼袖骄民世,再见当场出丑图。
愁念家山声入破,大千秋色上氍毹。
亡国何曾到商女,为邻应悔听吴歈。
难逢笼袖骄民世,再见当场出丑图。
愁念家山声入破,大千秋色上氍毹。
鉴赏
这首诗《同姜庵听歌并寄询先七弟上海(其二)》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曾寿所作。通过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变迁、社会现实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首句“恶声啼煞白门乌”,以乌鸦啼叫的哀怨之声,象征着某种不公或悲惨的境遇,引出了下文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接着,“法曲飘零慰胜无”一句,将音乐与社会风气联系起来,暗示了在动荡的时代中,美好的事物难以得到真正的慰藉。
“亡国何曾到商女,为邻应悔听吴歈。”这两句借用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典故,表达了对那些沉迷于享乐而不顾国家命运的人的批判,同时也反思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责任与选择。
“难逢笼袖骄民世,再见当场出丑图。”这两句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虚伪,以及人们在追求权力与地位时可能表现出的丑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最后,“愁念家山声入破,大千秋色上氍毹。”这两句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广阔世界的感慨。其中,“声入破”可能暗指内心的忧愁与痛苦,“大千秋色上氍毹”则描绘了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形成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社会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