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日甲子晴
宋末元初 · 方回
夜夜春寒渐觉轻,桐花十日过清明。
去年稔更今年稔,壬子晴兼甲子晴。
楼阁相望饶客醉,干戈不用保农耕。
老儒八十心无事,依旧吟窗剔短檠。
去年稔更今年稔,壬子晴兼甲子晴。
楼阁相望饶客醉,干戈不用保农耕。
老儒八十心无事,依旧吟窗剔短檠。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夜夜:每晚。春寒:春天的寒冷。
渐觉:逐渐感到。
轻:减轻。
稔:丰收。
壬子:干支纪年中的壬子。
晴:晴朗。
甲子:干支纪年中的甲子。
楼阁:高楼和阁楼。
相望:遥遥相对。
饶:吸引。
客醉:游人醉倒。
干戈:战争。
保:保护。
农耕:农业生产。
老儒:老儒生。
心无事:心境平静。
吟窗:窗前吟诗。
剔短檠:挑亮短烛读书。
翻译
夜晚的春寒逐渐变得轻柔,十天桐花盛开已过清明。去年丰收加上今年丰收,壬子年晴朗又逢甲子年的晴明。
高楼与阁楼遥相对望,吸引游人沉醉其中,战乱不再,农业得以保全。
八十岁的老儒心境平和,无所挂碍,依然在窗前吟诗,挑灯夜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时节的宁静与悠闲。首句“夜夜春寒渐觉轻”表明春天的寒意日渐减轻,夜晚的气温逐渐回暖。紧接着,“桐花十日过清明”则是指桐树的花朵在清明时节后开始盛开,大约持续十余日。
接下来的“去年稔更今年稔,壬子晴兼甲子晴”显示了诗人对连续丰收和良好天气的欣喜。这里的“稔”指的是农作物的繁茂与丰收,而“壬子晴”、“甲子晴”则分别指不同年份中的晴朗日子,暗示着自然界的顺遂与诗人的心情。
在“楼阁相望饶客醉,干戈不用保农耕”这两句中,诗人描绘了一个安逸自得的生活场景。高楼相对,宴客饮酒至酣醉,而兵器如干戈已无需使用,只需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最后,“老儒八十心无事,依旧吟窗剔短檠”则表现了诗人在晚年时的超然物外与平和心态。尽管年逾八旬,但诗人的内心却无忧无虑,仍旧喜欢倚窗吟咏,偶尔用手指轻轻敲击窗棂(短檠)以遣散时间。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的温馨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界顺应时节变化的欣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