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公储议帖赞
宋 · 岳珂
道统之传,洙泗濂伊。
公于淳熙,万古一时。
言名之舆,世泯其辙。
皎皎纲常,首载先烈。
粤古大臣,以国为身。
浚源培根,兹为爱君。
总干徂征,拜疏辄发。
外宁内忧,间不容发。
复雠大义,不振不随。
易安于危,本则先之。
先王之忠,与莱公对。
谗夫孔多,百钦若辈。
彼姑息者,大义一毛。
谓我徒劳,群吠以嘈。
事是迹讹。
公于淳熙,万古一时。
言名之舆,世泯其辙。
皎皎纲常,首载先烈。
粤古大臣,以国为身。
浚源培根,兹为爱君。
总干徂征,拜疏辄发。
外宁内忧,间不容发。
复雠大义,不振不随。
易安于危,本则先之。
先王之忠,与莱公对。
谗夫孔多,百钦若辈。
彼姑息者,大义一毛。
谓我徒劳,群吠以嘈。
事是迹讹。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对南宋理学家朱熹(字文公)的赞誉,赞扬他在传承儒家道统,尤其是孔子及其门徒的学术传统方面的重要地位。诗中提到朱熹在淳熙年间(1174-1189年)的贡献,他的言论承载着儒家伦理的光辉,如同古代大臣般以国家为己任,致力于国家根基的稳固和君主的爱护。
朱熹的忠诚体现在他的行动上,无论是出谋划策还是直言进谏,都表现出对外部安宁和内部治理的深切忧虑。他坚持复仇的大义,不畏强权,主张在危难中保持原则。诗中将朱熹的忠诚与古代圣贤如周公相比,强调他在面对众多谗言时的坚定立场,那些姑息之人相比之下显得微不足道。
诗的结尾部分,批评了那些认为朱熹努力无果的人,他们只是盲目附和,发出嘈杂的声音。整首诗通过描绘朱熹的形象,表达了对这位儒家大师的敬仰和对其思想与行为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