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资福谕老
宋 · 苏辙
幽居百无营,孤坐若假寐。
根尘两相接,逆流就一意。
意念纷无端,中止不及地。
寂然了无觉,乃造真实际。
百川入沧溟,众水皆一味。
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
动止初何心,乃遇适然耳。
吾心未尝劳,万物将自理。
根尘两相接,逆流就一意。
意念纷无端,中止不及地。
寂然了无觉,乃造真实际。
百川入沧溟,众水皆一味。
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
动止初何心,乃遇适然耳。
吾心未尝劳,万物将自理。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幽居:孤独居住。百无营:无所事事。
孤坐:独自坐着。
假寐:似睡非睡。
根尘:身心。
逆流:逆向而行。
一意:专注。
中止:停止。
止:静止。
寂然:寂静。
真实际:真实本质。
沧溟:大海。
众水:众多河流。
潭渊:深潭。
动作:行动。
涛澜:波澜。
何心:无心。
适然:自然和谐。
未尝劳:从未疲惫。
自理:自我管理。
翻译
我独自居住,无所事事,仿佛在半梦半醒之间。身心与外界相连,逆向而行,只专注于内心。
思绪纷繁无定,无法停歇,直到心灵深处。
静寂之中,毫无察觉,却触及了真实的本质。
众多河流汇入大海,水流虽各异,但目标一致。
静止如深潭,行动则激起波澜。
动静本无心,只是自然随和罢了。
我的心从未疲惫,万物自会有序运转。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示资福谕老》,诗人以个人的静思冥想为主题,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法则的理解。首句“幽居百无营”描绘了诗人隐居独处的生活状态,无欲无求。接着,“孤坐若假寐”写出了他独自静坐的专注,仿佛在梦境之中。
“根尘两相接,逆流就一意”揭示了诗人试图超越世俗杂念,回归本源的决心。他认识到念头纷繁复杂,但通过内心的平静与专注,可以达到“寂然了无觉”的境地,即领悟到真实的存在。
“百川入沧溟,众水皆一味”运用自然景象比喻,说明所有事物最终都会归于统一,如同百川汇入大海。诗人进一步阐述,无论是止息如潭渊,还是行动如波涛,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无需刻意为之。
最后两句“吾心未尝劳,万物将自理”,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与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认为只要保持心境平和,万物自会按照其规律发展。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辙禅宗思想的哲学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