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鸟诗
一鸟落城市,一鸟集岩幽。
不得相伴鸣,尔来三千秋。
两鸟各闭口,万象衔口头。
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两鸟忽相逢,百日鸣不休。
有耳聒皆聋,有口反自羞。
百舌旧饶声,从此恒低头。
得病不呻唤,泯默至死休。
雷公告天公,百物须膏油。
自从两鸟鸣,聒乱雷声收。
鬼神怕嘲咏,造化皆停留。
草木有微情,挑抉示九州。
虫鼠诚微物,不堪苦诛求。
不停两鸟鸣,百物皆生愁。
不停两鸟鸣,自此无春秋。
不停两鸟鸣,日月难旋辀。
不停两鸟鸣,大法失九畴。
周公不为公,孔丘不为丘。
天公怪两鸟,各捉一处囚。
百虫与百鸟,然后鸣啾啾。
两鸟既别处,闭声省愆尤。
朝食千头龙,暮食千头牛。
朝饮河生尘,暮饮海绝流。
还当三千秋,更起鸣相酬。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海外:指远离中原的地方。中州: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
岩幽:深山岩石的隐秘处。
相伴:一同鸣叫。
万象:宇宙万物。
百舌:一种能模仿多种鸟鸣的鸟。
恒低头:永远保持谦逊。
诛求:过分索取。
日月难旋辀:形容时间停滞,日月不再运行。
大法:天地间的法则。
九畴:泛指天地间的秩序或法则。
周公不为公:周公不再代表公正。
孔丘不为丘:孔子不再象征圣人。
囚:被囚禁。
啾啾:鸟鸣声。
省愆尤:反省自己的错误。
愆尤:过失和罪责。
千头龙:比喻数量极多的食物。
河生尘:形容黄河水浑浊。
翻译
两只鸟从海外飞来,飞到了中原。一只鸟落在城市,另一只鸟栖息在山岩的幽深处。
它们不能一起鸣叫,已经过去了三千个秋天。
两只鸟各自沉默,万物都含在它们的口中。
春风吹过大地,所有的鸟都随风飘荡。
忽然间两只鸟相遇,它们连续鸣叫不止。
耳朵被吵得聋了,嘴巴却感到羞愧。
多舌鸟的声音曾丰富,现在却总是低头。
生病不再呻吟,默默死去。
雷公宣告天公,万物都需要滋润。
自从两只鸟开始鸣叫,连雷声都被掩盖。
鬼神害怕嘲笑,自然万物都暂停了活动。
草木虽微小也有情感,向全世界展示它们的情怀。
虫鼠虽小,却难以承受过度的索取。
若不停止鸣叫,万物都将充满忧虑。
不停止鸣叫,时间仿佛停止,没有了春夏秋冬。
不停止鸣叫,日月旋转也变得困难。
不停止鸣叫,天地法则失去了平衡。
周公不再是公正的代表,孔子不再是圣人的象征。
天公对两只鸟的行为感到惊讶,将它们分别囚禁。
百虫和百鸟开始齐鸣,声音嘈杂。
两只鸟分开后,它们安静下来反思错误。
早晨吃千头龙,晚上吃千头牛。
早晨饮黄河的尘土,晚上饮大海的干涸。
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三千个秋天,它们再次鸣叫回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两只海外飞来的鸟儿来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对自然万物共同命运的感慨。开篇即以“双鸟海外来,飞飞到中州”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远离俗态的情境,两鸟一落城市,一落岩幽,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它们各自选择不同的栖息环境。
接下来的“不得相伴鸣,尔来三千秋”表达了时间的悠长和孤独感。两鸟各闭口,不与世间万物交响,这种沉默不语反衬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而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则是对自然界动态变化的一种描绘,生动展现了季节更迭中生物的活力与自由。
两鸟忽相逢,百日鸣不休,表达了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和难得的交流。然而,这样的交流也带来了“有耳聒皆聋,有口反自羞”的后果,似乎在说这种交流并不总是被理解或接受的。
诗中的“百舌旧饶声,从此恒低头”、“得病不呻唤,泯默至死休”则是对生命消逝和寂静态度的描写,充满了宿命论和无常观的哲思。雷公告天公,百物须膏油,则像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警示或命令,提醒着万物应当顺应自然法则。
自从两鸟鸣,聒乱雷声收,鬼神怕嘲咏,造化皆停留,是对这种生命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的一种描绘。草木有微情,挑抉示九州,则是通过植物来表达一种普遍的情感和向世人展示的态度。
接下来几句,“虫鼠诚微物,不堪苦诛求。不停两鸟鸣,百物皆生愁。不停两鸟鸣,自此无春秋。不停两鸟鸣,日月难旋辀。不停两鸟鸣,大法失九畴。”则是一种对生命与自然界不断互动中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和影响的叙述。这里的“不停两鸟鸣”如同一种警世钟声,提醒人们对于生命与自然的尊重和顺应。
最后,周公不为公,孔丘不为丘,是对权威和传统的一种挑战或反思。而天公怪两鸟,各捉一处囚,则是对这种超越常规行为的某种限制或惩罚。百虫与百鸟,然后鸣啾啾,则是一种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和生命力的一种再次展现。
两鸟既别处,闭声省愆尤,是一种对于过去失误或过激行为的反思和自我调整。而接下来的“朝食千头龙,暮食千头牛。朝饮河生尘,暮饮海绝流”则是一种超脱常人视野的生命体验和对自然力量的亲近感。
整首诗通过两只鸟儿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生命、自然和时间等主题,同时也蕴含着对于人类社会与个人行为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