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次韵邓善之论诗赏析

次韵邓善之论诗

宋末元初 · 方回
未极皮毛落,端难颊舌传。
夔音谐柷敔,岐脉按钩弦。
举目常如见,关心或不眠。
江湖无正色,龋齿亦嫣然。

拼音版原文

wèimáoluòduānnánjiáshéchuán

kuíyīnxiézhùmàiànmíngxián

chángjiànguānxīnhuòmián

jiāngzhèng齿chǐyānrán

注释

皮毛:比喻事物的表面或细微之处。
端难:很难,不容易。
夔音: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兽,以其叫声为音乐之源。
柷敔: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两种礼器,象征吉祥和开始。
岐脉:指代音乐或文化传统。
龋齿:牙齿蛀坏的部分。
嫣然:形容美好的样子,这里指笑容。

翻译

还未彻底显现,难以言传于口舌。
夔纹之音与柷敔和谐共鸣,岐山血脉按动琴弦。
抬眼望去仿佛可见,心中挂念或许会失眠。
即使身处江湖无定常态,即使是龋齿也显现出笑容。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诗人方回所作,名为《次韵邓善之论诗》。从内容来看,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于学诗、研究音律的专注和投入,以及对某位前辈诗人(可能是指邓善之)持有的敬仰态度。

首句“未极皮毛落”,可理解为在学习上尚未达到极致,外表的东西已经被剥去,到了内涵的层次。这里的“皮毛”有时被用来比喻浅显的知识或技巧,而“落”则意味着超越了这些基础。

接着,“端难颊舌传”,表达的是对某种高深的学问或者艺术(如诗词)的学习与传承,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口耳相传,甚至是心传心的方式来完成。这里的“端”字意味着一种精细和严谨,“颊舌”则指代口头传授。

第三句“夔音谐柷敔”,中“夔音”为古琴名,有高贵之意,可能象征着诗人对音乐的追求。“谐”字有调和、协调之意,而“柷敔”则是古代乐器的名称,这里或许暗示了诗人对于音乐韵律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句“岐脉按钩弦”,中“岐脉”指的是古琴上的凸起部分,“按”字意味着演奏,通过按压琴弦来控制音高和音色。这里强调了对音乐细节的把控和精湛。

第五句“举目常如见”,表达诗人对于前辈或师承之人的尊敬与怀念,每当抬头就仿佛能看到他们的影子,这里有对过往的缅怀和向往。

接下来的“关心或不眠”,则透露了诗人在思考和学习上的专注,甚至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这里的“关心”是指内心的挂念和忧虑,而“或不眠”则形象地表达了这种专注到了极点。

最后,“江湖无正色,龋齿亦嫣然”,诗人用“江湖无正色”来比喻世事多变,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龋齿”则是指牙齿松动,这里有可能象征着年华老去,但即便如此,内心仍旧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这种情感如同外表上的笑容,尽管年岁已高,但仍旧“嫣然”,即微笑不减。

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于诗词、音律乃至整个文化传承的尊崇与投入,以及内心深处对前辈的敬仰和怀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