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汤叔永二首(其一)
宋 · 刘宰
鲁人岂解识东丘,夫子犹怀去鲁忧。
公论世间谁了了,德人心事本休休。
致身官路虽非远,回首家山盍少留。
三径未荒松菊在,天涯多少望乡愁。
公论世间谁了了,德人心事本休休。
致身官路虽非远,回首家山盍少留。
三径未荒松菊在,天涯多少望乡愁。
注释
鲁人:指鲁地的人,这里暗指儒家学者。东丘:古代隐士常居之地,象征隐逸生活。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去鲁忧:孔子离开鲁国的担忧。
公论:社会公众的看法或评价。
了了:清楚明白。
德人心事:品德高尚者的心境。
休休:淡泊、无欲无求。
致身:投身于,致力于。
官路:仕途。
非远:并不遥远。
回首家山:返回家乡的山川。
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这里指自家田园。
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望乡愁:思乡之情。
翻译
鲁国人怎会理解东丘的深意呢?孔子心中仍怀有离开鲁国的忧虑。世间的公论又有谁能完全明白?品德高尚的人内心之事原本就淡泊无求。
投身仕途虽然不算遥远,但回家看望青山故乡,何不稍作停留?
自家的园径虽然还未荒芜,松菊依旧,可身处天涯,有多少思乡之情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宰的作品,名为《和汤叔永二首(其一)》。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世事的淡然看待。
“鲁人岂解识东丘,夫子犹怀去鲁忧。” 这两句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情感,即便是孔子这样的圣贤也难以割舍乡土之情。这里,“鲁”指的是孔子的家乡,东丘则可能是诗人居住的地方。
“公论世间谁了了,德人心事本休休。”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即对世间纷争看得开,看得淡。"德人"指的是品德高尚之人,他们的心事原本就应当是平和无忧的。
“致身官路虽非远,回首家山盍少留。”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对于仕途生活的态度。尽管仕途并不遥远,但每当回望家乡之山时,却感到时间过得飞快,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
“三径未荒松菊在,天涯多少望乡愁。” 最后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未被人迹所至的小路、依旧繁盛的松树和菊花来表达诗人心中对于故土的无限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家乡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