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赠静君贰尹即次其赠孙季蠡韵三首(其三)赏析

赠静君贰尹即次其赠孙季蠡韵三首(其三)

清末民国初 · 曹家达
天地一何隘,百忧丛此身。
堂堂竟谁有,慭遗痛匪民。
荃草自怀芳,昭质殊未伸。
慢谄务干进,臭味难为亲。
借问景公富,何如原宪贫。
高言著令德,属和希阳春。
编年止义熙,于道庶求仁。
嘉尚贵自德,得遑福禄臻。

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忧虑与对道德理想的执着追求。首句“天地一何隘”,开篇便以天地的狭小象征人心的局限,引出后文对个人命运与社会问题的探讨。接着,“百忧丛此身”一句,直接点明了个体在复杂社会中的多重困扰与压力。

“堂堂竟谁有,慭遗痛匪民”两句,通过反问与感叹,揭示了社会正义与公平的缺失,以及这种不公对民众造成的痛苦。诗人将“荃草自怀芳,昭质殊未伸”作为对比,强调了正直之士虽怀才不遇,却依然坚守自我,不屈服于世俗的污浊。

“慢谄务干进,臭味难为亲”则揭露了社会中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风气,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鄙视与批判。诗人以齐景公与原宪的对比,进一步阐述了财富与精神价值之间的冲突,指出真正的幸福与成功不应仅依赖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应建立在高尚的品德与精神追求之上。

最后,“编年止义熙,于道庶求仁。嘉尚贵自德,得遑福禄臻”四句,总结了全诗的核心思想:历史虽已过去,但道德与仁爱的价值永存。诗人倡导以美德为先,认为真正的幸福与成就来源于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实践,而非外在的荣华富贵。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洞察,也展现了其对理想人格与道德价值的坚定信念,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