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双峰草堂作
昼还草堂卧,但与双峰对。
兴来恣佳游,事惬符胜槩。
著书高窗下,日夕见城内。
曩为世人误,遂负平生爱。
久与林壑辞,及来松杉大。
偶兹近精庐,屡得名僧会。
有时逐樵渔,尽日不冠带。
崖口上新月,石门破苍霭。
色向群木深,光摇一潭碎。
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濑。
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敛迹:收敛行迹,指不再参与世俗事务。归山田:回到山间田园生活。
息心:平息纷扰的心情。
时辈:同时代的人,这里指世俗之人。
昼还:白天返回。
草堂:简陋的居所,常指文人雅士的隐居处。
双峰:指眼前的两座山峰。
兴来:兴趣、兴致来临。
恣:放纵,尽情。
佳游:美好的游览。
事惬:事情令人满意。
符胜槩:符合心中的理想境界。
著书:写作书籍。
高窗下:在高高的窗户下。
日夕:从早到晚。
曩:从前,以往。
世人误:被世人误解。
平生爱:一生的爱好或追求。
林壑:山林幽谷。
及来:等到回来时。
松杉大:松树和杉树已经长得很高大。
偶兹:偶然间。
近精庐:靠近佛寺。
名僧会:与有名望的僧人相会。
逐樵渔:跟随樵夫和渔人。
不冠带:不戴帽子,不束腰带,指不正式打扮,不拘礼节。
崖口:山崖的开口处。
新月:初升的月亮。
石门:山中像门一样的石洞或石缝。
苍霭:青色的云雾。
色向群木深:月色深入到众多树木之中。
光摇一潭碎:月光在水潭上闪烁,仿佛打碎了一般。
缅怀:深情地回忆。
郑生谷:指古代隐士郑生的隐居地。
严子濑:严光垂钓的地方,濑指水流湍急的浅滩。
胜事:美好的事情。
追:追寻,回味。
斯人:这些人,指前文提到的古人。
邈千载:远离我们千年之久。
翻译
收敛行迹回归山间田园,平息心情告别世俗之辈。白天回到草堂休息,只与眼前的两座山峰相对。
兴起时尽情享受美好游览,事事称心符合心中的理想境界。
在高窗下专心著书,日夜都能望见城内的景象。
往昔被世人误解,因此辜负了平生所爱。
长久地离开了山林幽谷,如今归来松树和杉树已长高大。
偶然间靠近了佛寺,多次得以与德高望重的僧人相会。
有时跟随樵夫渔人,整天不拘礼节,不着官服。
在山崖口望见新月升起,石门处云雾被月光穿透。
月色深入到一片树林之中,月光在水潭上摇曳生辉。
遥想郑生隐居的山谷,颇为怀念严光垂钓的濑溪。
这些美好的事情仍可追寻,但那些人已远离我们千年之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在。开篇“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表明诗人放弃尘世纷争,回归自然,心境也随之平和。"昼还草堂卧,但与双峰对"则写出了白日里躺在草堂中,只有两座山峰作为伴侣的宁静景象。
接着,“兴来恣佳游,事惬符胜槩”表达了诗人对于山中佳境的喜爱,以及心灵的满足。"著书高窗下,日夕见城内"则是诗人在高窗下写作,傍晚时分可望见远处城郭的景致。
诗中的“曩为世人误,遂负平生爱”似乎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与世俗纠缠的反思,以及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久与林壑辞,及来松杉大"则写出了诗人与自然界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松杉之美的赞叹。
“偶兹近精庐,屡得名僧会”表明诗人偶尔接近寺庙,与高僧有所交流。"有时逐樵渔,尽日不冠带"则是诗人有时跟随樵夫渔民,以此为乐,不再在意饰华丽的装束。
“崖口上新月,石门破苍霭”描绘了山间清新的月光,以及破晓后的宁静景色。"色向群木深,光摇一潭碎"则是对山林中树木浓郁的颜色和水波荡漾光影的生动描写。
最后,“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濑”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隐士的怀念,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则是说这些美好的事物虽已过去,但在记忆中仍能追溯,那些值得纪念的人物也会被历史所铭记。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宁静和超脱世俗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