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邓谏从制干
宋 · 叶适
援引亦未力,声名空复传。
终携太平策,还上蜀江船。
帆色挂晓月,橹音穿夕烟。
沧波不尽兴,收拾浣花边。
终携太平策,还上蜀江船。
帆色挂晓月,橹音穿夕烟。
沧波不尽兴,收拾浣花边。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援引:引用别人的言论或著作。力:力量,此处指影响力。
空复传:徒然流传。
太平策:治国平天下的策略。
蜀江船:四川的江边船只。
帆色:船帆的颜色。
晓月:早晨的月亮。
橹音:摇橹的声音。
夕烟:傍晚的炊烟。
沧波:苍茫的江面。
不尽兴:意犹未尽,心情舒畅。
浣花边:浣花溪畔,成都的著名景点。
翻译
虽然努力引用,名声却未能稳固留存。最终带着治国良策,返回蜀江乘船离去。
拂晓时分,船帆映照着明月,晚烟中传来摇橹声。
面对无尽的江波,心中仍怀畅想,回到浣花溪畔居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适的《送邓谏从制干》。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惆怅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援引亦未力,声名空复传。" 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友人的才华和贤能虽然早有所闻,但现在却感觉到了一种无力感,仿佛那些美好的名声都只是徒留在口头上,没有实际的施展。
"终携太平策,还上蜀江船。" 这两句则透露出朋友即将离去,将带着实现太平理想的策略回到蜀江之上,乘船而行。这不仅是对朋友未来的期许,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深切向往。
"帆色挂晓月,橹音穿夕烟。"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朋友离别时的景象:帆船在晨曦中缓缓行进,橹声在黄昏的薄雾中回荡,营造出一种淡远和悠长的情感。
"沧波不尽兴,收拾浣花边。"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朋友离去时内心的复杂情绪。尽管沧浪(大江的波涛声)不能完全表达他内心的激动,但他仍然会在浣花(水边的花)的旁边收拾那份难以言说的兴致和惆怅。
整首诗不仅是对朋友离别的一种告别,也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祝愿的抒情。叶适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力,同时也反映出了宋代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