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次韵答李孟达通判索鄙诗赏析

次韵答李孟达通判索鄙诗

宋 · 沈继祖
删后无诗亦可忧,人言赋者古诗流。
欲闻正始今安在,须向先秦以上求。
玄酒大羹存至味,子虚亡是谩相酬。
万人丛里谁人晓,独有夫君暗点头。

拼音版原文

shānhòushīyōurényánzhěshīliú

wénzhèngshǐjīnānzàixiàngxíngqínshàngqiú

xuánjiǔgēngcúnzhìwèiwángshìmànxiāngchóu

wànréncóngshuírénxiǎoyǒujūnàndiǎntóu

注释

删后:指删除诗篇之后。
赋者:诗人。
正始:魏晋时期的一种文学风格。
先秦:指秦朝之前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
玄酒:古代对清水的尊称,象征简朴。
大羹:原指不加调料的肉汤,比喻淳朴的本真。
子虚:虚构的人物,此处可能指空洞无物的言论。
谩相酬:空洞地应对,没有实质内容。
万人丛:人群。
夫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可能是对诗人的敬称。

翻译

即使删除了诗篇也不必忧虑,人们常说古诗是诗人的主流。
想要了解真正的正始风格在哪里,必须追溯到先秦时期去寻找。
简单的酒和炖肉蕴含着最纯粹的味道,虚构的子虚乌有之事只是徒然应对。
在人群之中又有谁能理解,只有您在默默点头表示赞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继祖的作品,名为《次韵答李孟达通判索鄙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古诗艺术的尊崇和自我诗歌创作的困惑与无奈。

"删后无诗亦可忧,人言赋者古诗流。"

这两句表明诗人在经历了编辑和删改之后,仍旧感到诗意的匮乏,同时也意识到古代的赋体诗歌流传至今,显示出对古典文学的崇敬之情。

"欲闻正始今安在,须向先秦以上求。"

这里“正始”指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年号(公元240-249年),而“先秦”则是指秦朝以前的时代。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追寻之情,以及对于文学源头的探索。

"玄酒大羹存至味,子虚亡是谩相酬。"

这两句运用了“玄酒”和“大羹”的意象,传达了一种高洁与纯粹的情感。“子虚”指的是古代贤人,而“谩相酬”则表达了一种互相唱酬诗歌的场景。

"万人丛里谁人晓,独有夫君暗点头。"

这两句诗中,“万人丛里”形容众多的人群中难以找到真正理解自己诗意的人,而“独有夫君暗点头”则指出了在这些人之外,只有某位尊敬的前辈(夫君)能够默默地表示理解和赞同。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文学的追忆与现代创作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以及个人才华未被世人认识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真正能理解自己艺术的人的渴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