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途次旧居应制
出潜离隐际,小往大来初。
东陆行春典,南阳即旧居。
约川星罕驻,扶道日旂舒。
云覆连行在,风回助扫除。
木行城邑望,皋落土田疏。
昔试邦兴后,今过俗徯予。
示威宁校猎,崇让不陈鱼。
府吏趋宸扆,乡耆捧帝车。
帐倾三饮处,闲整六飞馀。
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
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邸:官署或宾馆。别驾:古代官职名,此处指天王出行的车辆。
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陈鱼:陈列战利品,比喻炫耀武力。
宸扆:皇帝的宝座。
六飞:古代帝王的车驾,一辆为一飞,共六辆。
铭汾鼎:象征丰功伟绩的事迹。
洛书:中国古代神秘的图书,象征吉祥和智慧。
翻译
潞国王都的临淄馆,天子出行乘坐特别的车驾。他从深藏之处出发,开始小规模的出行,预示着大规模的归来。
春天在东方大陆举行庆典,他回到旧时的南阳居所。
河流弯曲如约束,星辰稀疏中他的行程展开,大旗随风舒展。
云雾笼罩着行宫,清风助他清除道路尘埃。
树木映衬着城邑,田野上空视野开阔。
过去他在国家振兴后曾来,如今经过此地期待百姓的欢迎。
显示威严而不炫耀武力,崇尚谦让而非陈列战利品。
官员们簇拥着皇帝的宝座,乡亲们恭敬地迎接他的到来。
他曾在此设宴三次,现在整理行装准备离去。
辉煌的事业如同铭刻在汾水边的鼎,繁荣的时期预示着洛书的预言。
我愿以诗文作陪,如同蜀相诸葛亮般留下佳话。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颋的作品,名为《奉和圣制途次旧居应制》。诗中描绘了诗人随帝王巡幸而重返故土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繁华时期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适应与肯定。
“潞国临淄邸,天王别驾舆。”开篇即设定了一种帝制时代的壮观场景,展示了皇权的威仪和诗人随行的身份。
“出潜离隐际,小往大来初。”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从隐逸生活回到官场的转变,以及对这种变化的认同和适应。
接下来的几句,“东陆行春典,南阳即旧居。约川星罕驻,扶道日旂舒。”描绘了一幅春天巡幸的画面,诗人随帝王来到了自己熟悉的地方,感受着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云覆连行在,风回助扫除。”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强调了皇权的神圣和诗人的顺应之情。
“木行城邑望,皋落土田疏。”诗人借景物之转换,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往与现实之间的思考和对比。
“昔试邦兴后,今过俗徯予。”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过去繁华时期的回忆,以及现在平淡生活的接受,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示威宁校猎,崇让不陈鱼。”这些行文中,诗人通过对帝制活动的描写,再次强调了皇权的威仪,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个人功名的淡泊。
随后的内容,“府吏趋宸扆,乡耆捧帝车。帐倾三饮处,闲整六飞馀。”则是对诗人所处环境和生活状态的一种描写,显示了诗人的适应与融入。
“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这两句通过对历史象征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经历的肯定,以及对于未来时期的期待。
最后,“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诗人通过借用古代文学家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像古人一样留下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种对文学传承的尊崇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帝制活动以及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