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杂咏七十四首,自洪武十一年平原还家作也(其四十一)
苦无韬略能匡世,伏枕惟应愧卧龙。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孙蕡所作的《幽居杂咏七十四首》中的一首,题为“自洪武十一年平原还家作也(其四十一)”。通过诗中的“韩子高轩不再逢”和“伏枕惟应愧卧龙”,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人物韩信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未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自责与感慨。
“韩子高轩不再逢”,这里的“韩子”指的是韩信,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诗人以“高轩”形容韩信的显赫地位和非凡成就,表达了对这位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然而,“不再逢”则暗示了诗人与韩信之间的时空隔阂,表达了诗人无法亲见韩信风采的遗憾。
“草庐长倩落花封”,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凄凉的画面。草庐象征着诗人的隐居生活,而“落花封”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句诗既是对诗人当前生活状态的描述,也是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苦无韬略能匡世”,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缺乏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改变世界的无奈和自责。这里的“韬略”不仅指军事策略,更泛指治理国家、改善社会的智慧和手段。诗人意识到自己在政治和治理方面的能力有限,无法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那样为社会做出贡献。
“伏枕惟应愧卧龙”,“伏枕”表示诗人躺在床上,身体不适或心情沉重。“卧龙”原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智谋著称,被后人誉为“卧龙”。诗人将自己比作“卧龙”,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谦逊评价,并且“愧”字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于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在历史上留下辉煌业绩的自责和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与自己的现状,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能力的反思、对历史英雄的仰慕以及对未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感慨。诗中蕴含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