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观书
宋 · 罗公升
秋夜不可奈,孤灯耿残书。
书中何所陈,兴亡鉴贤愚。
心兵忽森起,掩卷长嗟吁。
童子问我言,自古夫何如。
小人计目前,君子思远图。
双髀骨已满,揽镜犹故吾。
局蹐蚁封里,负此六尺躯。
投桃勿复道,候虫吊风梧。
书中何所陈,兴亡鉴贤愚。
心兵忽森起,掩卷长嗟吁。
童子问我言,自古夫何如。
小人计目前,君子思远图。
双髀骨已满,揽镜犹故吾。
局蹐蚁封里,负此六尺躯。
投桃勿复道,候虫吊风梧。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奈:忍受, 忍耐。耿:明亮, 点燃。
鉴:借鉴, 映照。
心兵:内心的忧虑或警惕。
蚁封:比喻生活琐碎, 小事堆积。
六尺躯:人的身体, 指代自身。
投桃:比喻报答恩情。
候虫:秋天的昆虫, 如蝉。
翻译
秋夜漫长难耐,孤零的灯火照着未完的书页。书中讲述的是什么?历史的兴衰如同镜子,映照出智者与愚者的不同。
心中突然涌起战栗,合上书卷,发出深深的叹息。
孩童询问我: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如何应对的呢?
小人只看眼前利益,君子则有长远打算。
虽然双腿骨骼已粗壮,但照镜子时,我还是那个我。
在狭小的世界里局促不安,却背负着这六尺之躯。
不要再提赠桃之事,只有蝉鸣陪伴着我在秋风中的孤独梧桐树下。
鉴赏
这首宋诗《秋夜观书》是罗公升所作,以秋夜读书为背景,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哲理。首句“秋夜不可奈”描绘了秋天夜晚的寂寥与难以忍受,孤灯照着残书,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深沉的氛围。接下来,“书中何所陈,兴亡鉴贤愚”表达了诗人通过阅读历史,反思兴衰成败,认识到智慧与愚昧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心兵忽森起,掩卷长嗟吁”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激荡,对现实或历史有所感触,不禁发出叹息。面对童子的询问,“自古夫何如”,诗人借机阐述了小人只顾眼前利益,而君子则有长远考虑的对比。诗人感慨自己年华老去,“双髀骨已满,揽镜犹故吾”,但仍身处狭小的生活环境中,感到人生的局限。
最后两句“局蹐蚁封里,负此六尺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己才华的不甘,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结尾处“投桃勿复道,候虫吊风梧”以寓言的方式,暗示了不期待他人回报,只愿像候虫般在风中自守其志,保持高洁。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罗公升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