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沛禅师
身归沃洲老,名与支公接。
净教传荆吴,道缘止渔猎。
观空色不染,对境心自惬。
室中人寂寞,门外山重叠。
天台积幽梦,早晚当负笈。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皇甫曾赠给沛禅师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诗中充满了深厚的佛学和道家思想,以及对自然山水的深切感悟。
"南岳满湘沅,吾师经利涉",开篇便以壮丽的景象描绘出诗人心中的师傅形象,南岳即衡山,是中国五大名山之一,这里用以指代佛法或道法的传播之地。"吾师"表明诗人对这位禅师的尊敬和归依之情。
"身归沃洲老,名与支公接",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田园,追求超脱尘世的愿望,同时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与古代贤人相提并论,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净教传荆吴,道缘止渔猎"一句,则是对佛法或道家教义在荆州、吴地(今湖北江陵和江苏苏州地区)的流传与实践进行颂扬。"道缘"暗示了诗人对于禅宗修行的理解,即通过内心的修炼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观空色不染,对境心自惬",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观察世界万象而不为之所动,保持一颗清净无染的心灵状态。这种境界在佛教和道家都有相似的修炼目标。
"室中人寂寞,门外山重叠"则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生活场景,室内的人们安静而淡泊,门外是层层叠嶂的山峦,这种对比强调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天台积幽梦,早晚当负笈",则表达了一种对精神修养之地的向往。这里的"天台"可能暗指道家或佛教中的某个高级修行境界,而非具体的地理位置。"负笈"即是背负行囊,准备出发,意味着诗人期待着早晚能够到达这种精神上的彼岸。
总体来看,这首诗是一种精神追求的表达,其语言充满了禅意和道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佛法或道家教义的颂扬,展现出一种超脱红尘、追求心灵净化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