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飞来寺至半山怯风而返
明 · 释今无
三年重此驻扁舟,一样登临两样愁。
力尽已无高峡气,情深空对大江秋。
丝丝短鬓朝霜薄,黯黯寒云下界浮。
因向此中思半响,人间那得几淹留。
力尽已无高峡气,情深空对大江秋。
丝丝短鬓朝霜薄,黯黯寒云下界浮。
因向此中思半响,人间那得几淹留。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今无所作,名为《与诸子登飞来寺至半山怯风而返》。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在飞来寺登高望远时,面对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和自身情感的复杂交织。
首句“三年重此驻扁舟”,描述了诗人时隔多年再次来到此地,心情似乎既有重逢旧地的喜悦,又可能夹杂着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一样登临两样愁”一句,巧妙地将相同的情境与不同的心情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
“力尽已无高峡气,情深空对大江秋”两句,通过描绘登山后的疲惫与面对秋日大江的深情,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情感状态。这里的“高峡气”可能象征着追求与努力,而“大江秋”则代表了自然的宁静与时间的流逝,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与自然平静之间矛盾的思考。
“丝丝短鬓朝霜薄,黯黯寒云下界浮”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年华老去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的阴冷氛围,暗示了岁月不饶人的主题。同时,“朝霜薄”与“寒云浮”也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加深了诗中的情感层次。
最后,“因向此中思半晌,人间那得几淹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短暂人生与永恒自然之间的深刻反思。诗人似乎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以及如何在面对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短暂之间找到内心的平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时间等主题的独到见解,以及其在面对复杂情感时的自我反思与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