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大醉后率尔三首(其三)赏析

大醉后率尔三首(其三)

明 · 袁凯
腐儒学经经不明,腐儒欲耕无地耕。
读书耕田两无成,不如相随剧孟辈,博钱吃酒洛阳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袁凯所作的《大醉后率尔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中,作者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自身的困境。"腐儒学经经不明",形象地刻画了读书人对于儒家经典研习却未能真正领悟的讽刺,暗示了教育制度的空洞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偏差。"腐儒欲耕无地耕"进一步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理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无奈。

"读书耕田两无成"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既无法通过科举出仕也无法通过农耕维生的双重失败的感慨。最后,他选择了与豪放不羁的剧孟之流为伍,"不如相随剧孟辈,博钱吃酒洛阳城",表达了对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虚伪和压抑的厌倦。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个人经历揭示了明朝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对世俗生活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文思考。

词语解释

不如的意思:◎ 不如 bùrú[not up to;inferior to]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不明的意思:◎ 不明 bùmíng(1) [uncertain](2) 尚未清楚地辨明、确定或明确方位的一场起源不明的火烧毁了州议会厅(3) 无明确方向的雄心勃勃,但宗旨不明(4) [be not clear]∶[意思] 含混的,含糊的情况不明◎ 不明 bùmíng(1) [do not understand]∶没有理解或不懂得不明事理(2) [be not clear]∶不了解,未弄清不明真象...

读书的意思:◎ 读书 dúshū(1) [read]∶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2) [study]∶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她读书很用功...

腐儒的意思:◎ 腐儒 fǔrú[pedantic scholar;pedant] 迂腐的儒生,只知读书,不通世事上折隨何之功,谓何为腐儒。——《史记·黥布列传》...

耕田的意思:◎ 耕田 gēngtián[till the field;engage in farming] 犁地,耕种田地...

洛阳的意思:◎ 洛阳 Luòyáng[Luoyang] 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西部,市区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97万。中国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称,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位于市东,其南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陇海铁路、焦枝铁路交汇于此...

儒学的意思:(1).儒家学说;儒家经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学 老子 者絀儒学,儒学亦絀 老子 。”《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父 頡 ,以儒学称,官至博士。” 唐 韩愈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皇考讳 郇 ,以儒学进,官至侍御史。”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自 太宗 崇奬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2). 元 、 明 、 清 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元史·选举志一》:“依儒学、医学之例,每路设教授以训诲之。”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腐叹》:“自家 南家府 儒学生员 陈...

无地的意思:(1).没有地方;没有土地。《战国策·赵策三》:“来年 秦 復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贵而挑 秦 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淮南子·泰族训》:“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2).没有大地。 汉 扬雄 《法言·孝至》:“父母,子之天地歟!无天何生?无地何形?”(3).犹言看不见地面。形容位置高渺或范围广袤。《楚辞·远游》:“下峥嶸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儵忽而无见兮,听惝怳而无闻。”《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飞阁逶迤,下临无地。” 张铣 注:“言阁...

无成的意思:◎ 无成 wúchéng[achieve nothing] 没有成功;没有成就一事无成...

相随的意思:(1).亦作“ 相隋 ”。谓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之相随。” 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道经》作“相隋”。(2).伴随;跟随。《史记·苏秦列传》:“是何庆弔相随之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夫説贵抚会,弛张相随。” 马烽 《饲养员赵大叔》:“说完,匆匆忙忙相随那女人走了。”...

阳城的意思:(1). 春秋 时 楚国 贵族的封邑。《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 李善 注:“ 阳城 、 下蔡 ,二县名,盖 楚 之贵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 唐 李商隐 《无题》诗:“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 阳城 十万家。”(2).古城楼名。《文选·左思<蜀都赋>》:“结 阳城 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 刘逵 注:“ 阳城 , 蜀 门名也。”(3).山名。《左传·昭公四年》:“四岳、 三涂 、 阳城 、 大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 杨伯峻 注:“古 阳城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