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其二)赏析

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其二)

宋 · 苏轼
妙迹苦难寻,兹山见几层。
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
措意元同画,观空欲问僧。
莫教林下意,终老叹何曾。

注释

妙迹:奇妙的景象。
难:难以。
寻:寻找。
兹山:这座山。
见:看见。
几层:多少层。
乱峰:纷乱的山峰。
螺髻:像螺髻般的形状。
绝涧:深邃的山谷。
阵云:翻腾的云雾。
措意:心中的意境。
意:心意。
元同:本来相同于。
画:画卷。
观空:观看空灵的境界。
僧:僧人。
林下:山林之中。
终老:直到老去。
叹:感叹。
何曾:何时能。

翻译

奇妙的景象难以寻找,这座山有多少层我已见过。
纷乱的山峰如同螺髻般耸立,深邃的山谷中云雾翻腾如战场。
我心中的意境本就与画卷相仿,想要向僧人探寻空灵的境界。
不要让我在山林中留恋,最终感叹这样的生活何时能实现。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佛教艺术和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诗中的“妙迹苦难寻”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难以捕捉的感慨,而“兹山见几层”则描绘了一种层次分明、境界迭起的山峦之美。

“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一句,以动人的笔触勾勒出山峦的险峻和云雾的变幻之美,这里所谓“乱峰”,形象地描绘了山峰错落有致的景象,而“螺髻”则传递了一种蜿蜒曲折之感,颇具动态美。

“措意元同画”这一句,是诗人对唐代画家元同技艺的赞赏,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在观赏中所寄托的情怀。接着,“观空欲问僧”则透露出诗人心中对于禅理的追求和向往,似乎想要从空寂无为之境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最后两句“莫教林下意,终老叹何曾”,流露出一种淡然若素的人生态度,仿佛在告诫自己或他人,不必过于执着于世间纷扰,而是要心如止水,以观天地万象。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俗、追求精神境界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