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登庐山谒濂溪周先生墓赏析

登庐山谒濂溪周先生墓

明 · 王缜
自从洙泗分支远,便到濂溪接派流。
欲向眼前寻乐处,直于山顶看源头。
一川风月谁能领,四面庭除草自幽。
今日瓣香祠下拜,斯文天壤共悠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敬仰之情,同时融入了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沉的情感。

首联“自从洙泗分支远,便到濂溪接派流”以洙泗(孔子讲学之地)与濂溪(周敦颐讲学之处)为引子,暗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如同水流一般,从源头出发,不断延伸,汇聚成河。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文化传承比作水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不朽价值。

颔联“欲向眼前寻乐处,直于山顶看源头”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想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快乐,却意识到真正的快乐和意义在于追溯历史文化的根源,就如同站在山顶,回望源头,理解了历史的深度与广度,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颈联“一川风月谁能领,四面庭除草自幽”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美的自然景象,通过“风月”和“草自幽”的细节,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暗示了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这里的“领”字,既指领受自然之美,也暗含着领悟人生真谛之意。

尾联“今日瓣香祠下拜,斯文天壤共悠悠”则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诗人通过在祠堂前献上香火,表达对周敦颐先生的崇敬之情。这里的“斯文”不仅指周敦颐的学问和思想,更代表了整个儒家文化的精髓。诗人认为,这种文化精神如同天长地久,永恒存在,跨越时空,影响着后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深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寻与追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