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旧写真图
唐 · 白居易
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
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
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
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
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
况使他人见,能不昧平生。
羲和鞭日走,不为我少停。
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
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
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
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
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
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
况使他人见,能不昧平生。
羲和鞭日走,不为我少停。
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
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容貌变化的深刻感慨。诗人通过比较十年前后的形象,抒发了对衰老和生命短暂的感悟。
"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 这两句从外表描绘出诗人的衰老,从年轻时的英俊到中年后的沧桑,反映了时间对人生容颜的无情刻画。
"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 这两句通过比较,强调了十年来自己的衰老以及与世间共同承受的苦难,突出了时间带来的变化是无法挽回的。
"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 这句诗表达了对自身过去与现在形象之间的沉默对视,借用“如弟对老兄”的比喻,传达了一种自我之间的亲情和对话。
"况使他人见,能不昧平生。羲和鞭日走,不为我少停。" 这两句则表达了即便是别人看到,也会感慨平生的无常,而羲和(古代天文官员)所象征的时间流逝,更是不以个人的衰老而有所停留。
"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 最后两句则是在表达尽管身体随着日月而衰老本是自然之事,但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在“凌烟阁”这样的高处留下自己的功绩与名字。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生命价值的追求,以及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无力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不朽之名的渴望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