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淮阴水馆
唐 · 张祜
积水自成阴,昏昏月映林。
五更离浦棹,一夜隔淮砧。
漂母乡非远,王孙道岂沉。
不当无健妪,谁肯效前心。
五更离浦棹,一夜隔淮砧。
漂母乡非远,王孙道岂沉。
不当无健妪,谁肯效前心。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积水:水面。自成阴:自然形成阴影。
昏昏:昏暗。
月映林:月光映照树林。
五更:清晨五更。
离浦棹:离开水边码头。
隔淮砧:与淮河相隔,听到砧声。
漂母乡:漂母的故乡。
王孙:对自己或他人的称呼,这里可能指诗人自己。
道岂沉:道路是否陷入困境。
不当:不应。
健妪:健壮的老妇人。
前心:从前的行为或心意。
翻译
水面自然形成阴影,昏暗的月光映照着树林。清晨五更时分,我离开水边码头,一夜之间已与淮河相隔,只闻砧声断续传来。
虽然漂母的故乡并不遥远,但我的道路却似乎深陷困境。
我不应孤单无依,谁能像从前的那个人一样对我施以援手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静而又有些许孤寂的夜晚景象。"积水自成阴,昏昏月映林"两句通过对水和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氛围。水面上的阴影似乎有了生命,随着月光的照射,树木的轮廓在水中投下长长的影子,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五更离浦棹,一夜隔淮砧"则透露出诗人是在一个深夜离开某个地方,渡过淮河。这里的"五更"指的是接近黎明的时刻,而"一夜"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分割。这两句表达了一种离别与孤独的情感。
接着的"漂母乡非远,王孙道岂沉"两句中,“漂母”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漂母,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的家乡并不遥远,但“王孙”一词却又带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味。"岂沉"则表达了一种心境,似乎在暗示,即便身处异乡,也能保持一份超然物外的心态。
最后两句"不当无健妪,谁肯效前心"中,“不当”可能是指不应或不该,而“健妪”则是一种对远方所思之人的称呼。这两句似乎在表达一种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带有一份对现实无奈的情绪。诗人似乎在问,既然不能回到过去,那又有谁会像他一样,对往昔的爱恋如此执着呢?
整首诗通过对夜景、离别和乡愁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夜独处时的内心世界,是一首蕴含深情且意境幽远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