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拼音版原文
注释
1、东山客:指东晋谢宁,曾隐居东山。
2、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齐采薇西山。
3、远:这里指不能入金马门。
4、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或两天。
翻译
在盛世时代,没有隐居的人,有才能的人都愿意出来为国家效力。因此,连隐居东山的贤士也不再留恋山林,出来为国效劳。
虽然到了京城发现自己离君王的召见还很遥远,但谁会说我的道路是错误的呢?
在江淮地区度过寒食节,又在京洛地方缝制春衣。
我们在长道边设酒饯别,你的心意与我相合,却要离我而去。
不久后你将乘船启程,很快就会拂去我家的门扉。
远方的树木似乎带着行客,孤独的村庄在夕阳余晖中显得更加寂寥。
如果我的谋略暂时未被采纳,不要认为知音稀少。
译文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
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象谢安的山林隐者,
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
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
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
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
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
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
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凄凉而又不无惆怅的情怀。起首两句“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表达了对隐逸之士的赞美与怀念,他们或已返回尘世,或隐居深山,不为人知。接下来的“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则是说这些隐逸之士连东山之游也难以实现,更不用说是去采摘野趣了。
诗人接着写道:“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这里的“君门”指的是朝廷或官府,“孰云吾道非”则表达了一种对自己之道是否正确的疑惑。随后,“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描绘出季节更迭和人生变迁,既有对寒冷的抵御,也有对新生的期待。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中,“置酒”是设宴饮酒的场景,而“同心与我违”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凉,即便是在朋友相聚的时刻,心灵深处也感受到了一种无法共鸣的隔阂。
在“行当浮桂棹,未几拊荆扉”中,“浮桂棹”可能指的是乘舟而行,而“荆扉”则是路途中的障碍物。这里诗人表达了旅途中的艰难与曲折。
接下来的“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描绘了一幅行者在夕阳下的孤独景象,其中“远树”和“孤村”增添了一种寂静而又萧瑟的氛围。
最后,“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计谋未被采纳,不应认为是因为懂得自己的人太少。这里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自我安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隐逸之士的怀念,对个人道路选择的迷茫,以及对人生旅途中的孤独感受。诗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内心深处的不舍,但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自我安慰的情绪,是一首蕴含深意、情感丰富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