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月悲逝者
唐 · 白居易
存亡感月一潸然,月色今宵似往年。
何处曾经同望月?樱桃树下后堂前。
何处曾经同望月?樱桃树下后堂前。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存亡:生存与死亡的变化,引申为人事的变迁。感月:对月亮产生感慨,借月抒怀。
一潸然:形容因悲伤而流泪的样子。
月色:月亮的光华。
今宵:今晚。
似往年:如同过去的一年,表示时光流转。
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曾经:在过去某个时间。
同望月:一起看月亮,指共同赏月的经历。
樱桃树下:具体的地方,可能是诗人回忆中的场景。
后堂前:建筑内的一个位置,可能是庭园或宅院的一部分。
翻译
面对月亮感慨生死之变,今夜的月色犹如往昔的岁月。曾经在哪里一同赏月呢?在那樱桃树下,后堂之前。
鉴赏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感月悲逝者》,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存亡感月一潸然,月色今宵似往年"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月光下的感慨,面对同样的月亮,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凉之情。这不仅是因为月亮的美丽,更是因为它让人联想到了过去那些无法复返的时刻。
"何处曾经同望月?樱桃树下后堂前"这两句则具体描绘了诗人与逝者共同赏月的场景。樱桃树下、后堂前的特定地点,勾勒出一幅温馨而又哀伤的画面。这不仅是对空间的记忆,更是对时间的回望。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诗人传达了对逝者的深情和对往昔时光的无尽留恋。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通过月亮这一自然元素,勾勒出人的悲欢离合,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常与哀伤。这样的作品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从而深刻体会到生命中的珍贵和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