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居杂诗(其三)
清 · 陈光绪
越人多信鬼,此风盛今日。
居丧延浮屠,因鬼乃及佛。
释氏有何能,云有忏悔术。
斯言若安听,已犯异端律。
置亲于有罪,子罪先可杀。
近来取悦耳,箫管杂饶钹。
黄冠更狂诞,上表达天阙。
吾徒读儒书,睹此愤难遏。
伊川程夫子,遗言当载笔。
居丧延浮屠,因鬼乃及佛。
释氏有何能,云有忏悔术。
斯言若安听,已犯异端律。
置亲于有罪,子罪先可杀。
近来取悦耳,箫管杂饶钹。
黄冠更狂诞,上表达天阙。
吾徒读儒书,睹此愤难遏。
伊川程夫子,遗言当载笔。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清代社会中的一种现象,即越地(今浙江一带)民众普遍信仰佛教,甚至在守丧期间也请和尚做法事,将佛教与对鬼神的信仰混为一谈。诗人批评了这种过度依赖佛教以求解脱的行为,认为佛教徒所谓的“忏悔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亲情关系的疏离,因为将亲人视为有罪是违背儒家伦理的。
诗人强调,儒家经典教育下的读书人看到这种情景应感到愤慨,因为他们不能接受将亲人的罪过归咎于宗教仪式。他还提及了程颐(伊川先生)这样的儒家学者,暗示他们的教诲应当被记录下来,以提醒世人回归正统的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儒家和佛教的立场,表达了对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坚守和对社会风气偏离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