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博阳山火
宋 · 梅尧臣
十月原野枯,连山起狂烧。
高焰过危峰,飞火入遐峤。
玉石被焚灼,谁能见辉耀。
猿猱失轻捷,亦不暇相吊。
长风又助恶,怒号生万窍。
炎炎赤龙奔,划划阴电笑。
愿倾寒江潮,势逆难沃浇。
愿倾天河水,虽顺云衢遥。
青松心已烂,蔓草根未焦。
小农候春锄,寒客失冬樵。
谁知兼并子,平陆闲肥饶。
不易天地意,长养非一朝。
高焰过危峰,飞火入遐峤。
玉石被焚灼,谁能见辉耀。
猿猱失轻捷,亦不暇相吊。
长风又助恶,怒号生万窍。
炎炎赤龙奔,划划阴电笑。
愿倾寒江潮,势逆难沃浇。
愿倾天河水,虽顺云衢遥。
青松心已烂,蔓草根未焦。
小农候春锄,寒客失冬樵。
谁知兼并子,平陆闲肥饶。
不易天地意,长养非一朝。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十月:秋季的第十个月。枯:干涸,缺乏生机。
狂烧:猛烈的燃烧。
遐峤:远方的高山。
玉石:贵重的宝石。
猿猱:猿猴。
长风:大风。
炎炎:形容火势炽热。
阴电:闪电。
寒江潮:寒冷江水的潮汐。
天河水:天河的水,比喻极多的水源。
青松:常绿树,象征坚韧。
蔓草:蔓延生长的杂草。
兼并子:兼并土地的人。
平陆:平原地区。
一朝:短时间内。
翻译
十月的原野已干枯,连绵的山峦燃烧起熊熊烈火。火焰高过险峻的山峰,火星飞向远方的角落。
珍贵的玉石遭受焚烧,谁能看见它们昔日的光辉。
连猿猴也失去了轻盈,无暇顾及这灾难。
强风吹来助虐,千孔齐鸣,如同怒吼。
炽热如赤龙疾驰,闪电闪烁,仿佛嘲笑。
我愿倾倒寒冷江水,但势头逆流难以浇灭。
我愿倾尽天河之水,纵然遥远,也要一试。
青松心虽坚韧,但已受热,蔓草根部尚未焦黑。
农夫在春天锄地,流浪者失去冬季砍柴的机会。
谁料那些兼并者,却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悠闲度日。
改变天地间的秩序并非易事,万物生长并非一日之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观博阳山火》,描绘了秋季原野上一场猛烈的山火景象。首句“十月原野枯”点出火灾发生的季节背景,紧接着“连山起狂烧”形象地展现了火势之大,蔓延迅速。诗人运用“高焰过危峰,飞火入遐峤”描绘火焰越过险峻山峰,甚至飘向远方的壮观画面。
“玉石被焚灼,谁能见辉耀”表达了对自然美景被破坏的惋惜,以及对无辜生命如猿猱的同情。“长风又助恶,怒号生万窍”则写出风助火势,火势嚣张,声音如万千孔洞怒吼。接下来的“炎炎赤龙奔,划划阴电笑”以龙和闪电为喻,形容火势炽烈,仿佛有生命在嘲笑人间的无助。
诗人发出愿望,希望倾倒寒江潮或天河水来灭火,但又深知这力量微弱,难以阻止。“青松心已烂,蔓草根未焦”对比松树坚韧与蔓草脆弱,暗示山火对万物的无情摧残。农民失去春耕的时机,旅人无法取暖,而权贵却在旁观火中得益,讽刺了社会的不公。
最后两句“不易天地意,长养非一朝”揭示了诗人对于改变这种现状的无力感,认为天地间的秩序并非轻易能改,万物生长需要长期的滋养和平衡。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火,寓言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