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述古三首(其二)赏析

述古三首(其二)

唐 · 杜甫
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
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农人望岁稔,相率除蓬蒿。
所务谷为本,邪赢无乃劳。
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
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注释

市人:市井之人。
日中:白天。
集:聚集。
于利:在利益。
竞锥刀:争夺如锥刀般细微。
置膏烈火上:放置膏油于烈火。
哀哀:痛苦。
煎熬:自我折磨。
农人:农民。
岁稔:丰收年景。
相率:一起。
蓬蒿:杂草。
所务:所从事的。
谷为本:粮食生产为根本。
邪赢:偏离正道。
无乃劳:岂非劳累。
舜举十六相:舜帝选拔十六位贤相。
身尊:自身尊贵。
道何高:道德崇高。
秦时:秦朝。
任商鞅:重用商鞅。
法令如牛毛:法律众多得像牛毛一样。

翻译

市井之人白天聚集,争夺微小的利益如同锥刀般激烈。
他们在利益的烈火上放置膏油,痛苦地自我煎熬。
农民期盼丰收年景,一起除草以助庄稼生长。
他们深知粮食生产是根本,偏离正道岂非劳累。
舜帝选拔十六位贤相,自身尊贵而道德崇高。
秦朝时重用商鞅,法律繁多得犹如牛毛般密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两种不同生活场景和社会现象,同时穿插着对历史人物与法制的反思。开篇写市井之人争相追求利益,如同锥刀般锋利,置身于烈火中哀哀自煎熬,这既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艰辛,也暗示了一种社会竞争的残酷。

接着转向农人,他们期待丰收,与众人一同除去田间的蓬蒿,以确保谷物的收成为主要任务。这里展现出农业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和劳动的尊重,以及对生活基本需求的追求。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及舜帝时期的十六相,这里“身尊道何高”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圣君德才兼备、威严与道德并重的赞美。紧接着,作者又引出了秦朝商鞅变法,强调了法律如牛毛般细密,但也隐含着对权力运用和社会控制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历史的穿插,展现了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社会图景,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个人命运等重大问题的思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