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亭(其四)
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清冷的山中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雅的融合。
首句“挂镜台西挂玉龙”,以“挂镜台”为背景,巧妙地将“玉龙”这一意象引入,既形象地描绘了山间雪景的洁白如玉,又暗含了古代女子梳妆打扮的情境,赋予画面以生动的人文气息。同时,“玉龙”二字也暗示了山中可能存在的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
次句“半山飞雪舞天风”,进一步渲染了雪景的动态美。雪花在山间飞舞,与天风相呼应,不仅表现了雪势之大,也体现了自然界力量的雄浑与壮观。这里的“舞”字,生动地描绘了雪花在空中飘扬的姿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第三句“寒云直上三千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云层的高度推向极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寒云与飞雪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寒冷而纯净的世界,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触动。
最后一句“人道高欢避暑宫”,则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联系起来,暗示了此处可能是古代帝王避暑的行宫所在。这样的设定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韵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雪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同时也融入了历史与人文的元素,使得诗歌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深层次的文化思考,是一首富有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的作品。
词语解释
半山的意思:◎ 半山 bànshān[halfway up a hill] 山腰而半山居(停着)雾若带然。——清· 姚鼐《登泰山记》...
避暑的意思:[释义](1) (动)天气炎热时到凉爽的地方去住。 (2) (动)避免中暑。 [构成]动宾式:避|暑 [例句]避暑山庄。(作定语)夏天我们到东北避暑。(作谓语)...
高欢的意思:(496-547)东魏大臣。渤海b178(今河北景县)人。曾参加葛荣起义军,后叛降魏。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魏兵权,称大丞相。执东魏朝政十六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齐帝,他被追尊为神武帝。...
高欢的意思:(496-547)东魏大臣。渤海b178(今河北景县)人。曾参加葛荣起义军,后叛降魏。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魏兵权,称大丞相。执东魏朝政十六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齐帝,他被追尊为神武帝。...
镜台的意思:◎ 镜台 jìngtái[dressing table] 装着镜子的梳妆台...
千尺的意思:极言其深、高、长。 唐 李白 《赠汪伦》诗:“ 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 送我情。”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 南山 。”...
人道的意思:[释义](1) (名)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格和权利的道德。实行人道。(作宾语) (2) (名)古代指封建礼教规定的人伦。 (3) (名)〈书〉泛指人事或做人道理。指人性交(就能力说)。 [构成]偏正式:人(道...
三千的意思:(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3...
天风的意思:风。风行天空,故称。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唐 韩愈 《辛卯年雪》诗:“波涛何飘扬,天风吹旛旂。”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赏春》:“好趁天风,直上青霄。” 郭沫若 《哀时古调》九:“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
舞天的意思:古代东方部族祭天之舞。《后汉书·东夷传·濊》:“﹝ 濊貊 ﹞常用十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名之为‘舞天’。”...
玉龙的意思:(1).龙形的玉雕。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 梁 大同 八年,戍主 杨光欣 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鏤精妙,不似人作。” 元 乔吉 《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曲:“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2).传说中的神龙。 宋 刘克庄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词:“醉跨玉龙游八极,歷歷天青海碧。” 金 高庭玉 《天津桥同李之纯待月》诗:“跳上玉龙背,抱得银蟾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 永安寺 壁上有 梅田女史 题诗云:‘ 灵妃 齐驾玉龙回,留得清阴满緑苔。’”...
直上的意思:(1).方位词。上,上面。用于名物词之后。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头直上乱纷纷雪似筛,耳边厢颯剌剌风又摆。” 元 李景贤 《刘行首》第二折:“我身穿着百衲袍,腰缠着碌簌绦。头直上丫髻三角。”(2).向上,向前。 唐 丘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诗:“絶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侯兴 与浑家都搬将入去,直上去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