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信守李秬二首(其一)
宋 · 晁补之
谁榜铃斋作面山,晦明终日卷帘看。
赋成夜烛才销寸,衙退朝曦未半竿。
枉渚孤吟愁旅雁,苏门双啸骇朱鸾。
平生五裤何须咏,一借黄钟变谷寒。
赋成夜烛才销寸,衙退朝曦未半竿。
枉渚孤吟愁旅雁,苏门双啸骇朱鸾。
平生五裤何须咏,一借黄钟变谷寒。
注释
榜铃斋:书斋名,可能有装饰铃铛。晦明:指白天和黑夜。
枉渚:弯曲的水边。
朱鸾:红色的鸾鸟,古代神话中的神鸟。
五裤:古代的一种乐器,此处比喻诗文。
黄钟:古代十二律中的第一律,象征宏大。
翻译
谁在书斋挂起铃铛如山,日夜卷帘欣赏着山景。夜晚创作诗篇,蜡烛仅燃烧寸许,直到清晨退朝,太阳还未升高半竿。
孤独的旅雁在弯曲的水边哀鸣,苏门双鸟的啸声惊动了红色的鸾鸟。
一生中何必吟咏这些,只需借来黄钟之音,如同山谷间的寒冷变化。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次韵信守李秬二首(其一)》。诗中,诗人以“谁榜铃斋作面山”起笔,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仿佛铃斋被山形所包围,暗示着清寂的读书环境。接下来,“晦明终日卷帘看”,表达了诗人整日沉浸在书海中,享受着从晦暗到明亮的自然变化,通过卷帘的动作,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赋成夜烛才销寸,衙退朝曦未半竿”两句,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勤奋写作的生活状态,即使夜深人静,蜡烛仅剩下寸许,他仍未停下创作的脚步;而在清晨退朝后,天色尚早,太阳还未升至半竿,他依然保持着勤勉的精神。
“枉渚孤吟愁旅雁,苏门双啸骇朱鸾”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孤雁和朱鸾比喻自己在仕途中的孤独与追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才华的自信。最后,“平生五裤何须咏,一借黄钟变谷寒”以自嘲的口吻,说自己一生的学问无需过多夸耀,只需借黄钟之音,就能使山谷为之共鸣,展现了诗人对自己学识的自信和豪迈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读书、写作的生活场景,以及内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勤奋好学、才华横溢的文人士大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