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五月廿六日大寒二十二韵赏析

五月廿六日大寒二十二韵

元 · 袁桷
地界幽都正,风传委羽来。
阴机坚积冱,空窾起荒埃。
炎帝辞施设,玄神擅展裁。
气疑翻溟涬,势欲压恢台。
北户严云结,中街宿雾霾。
睫流惊炙毂,吻咽讶衔枚。
野旷狐归穴,林荒雀下台。
趁虚人瑟缩,走驿吏徘徊。
旧箧裘频索,残炉火易灰。
当阳纨扇弃,薄暮酒尊催。
牛喘犹瞻月,龙藏敢挟雷。
晓吟肩峭直,午睡发毰毸。
絺绤聊增袭,帘帷莫浪开。
鼎温延上客,灶炀集群孩。
鸟认南枝宿,驼鸣北路回。
泬寥河汉接,惨澹雪霜堆。
重甲身僵仆,铢衣说诡诙。
已知邹子的,更觉杜生哀。
泽国朝曦赫,畬田溽雨催。
鸿钧陶石烁,金鉴煮冰摧。
旧俗惭卑窘,新闻骋博该。
广寒今已到,姑射不须陪。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袁桷所作的《五月廿六日大寒二十二韵》,描绘了大寒时节的寒冷景象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深冬季节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感。

首句“地界幽都正”,点明了地点的偏远与环境的幽静,暗示了大寒时节的寒冷与寂静。接着,“风传委羽来”描绘了风的凛冽,仿佛带着寒冷的气息而来。随后,“阴机坚积冱,空窾起荒埃”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寒冷与荒凉,积雪冻结,空气干燥,尘埃飞扬。

“炎帝辞施设,玄神擅展裁”运用了神话元素,将炎帝与玄神引入,象征着自然力量的交替与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理解。接下来的“气疑翻溟涬,势欲压恢台”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寒时节的寒冷之气,仿佛能翻动大海,压倒高山。

“北户严云结,中街宿雾霾”继续描绘了大寒时节的天气状况,北风呼啸,云层密布,街道笼罩在雾气之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寒冷天气的特征。接下来的“睫流惊炙毂,吻咽讶衔枚”则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人们在寒冷天气中的反应,睫毛被风吹得颤抖,嘴唇因寒冷而干裂。

“野旷狐归穴,林荒雀下台”描绘了野外的荒凉景象,狐狸回到洞穴,鸟儿飞向低矮的树枝,形象地展示了大寒时节的自然生态。接下来的“趁虚人瑟缩,走驿吏徘徊”则通过人物活动,进一步展现了寒冷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人们瑟瑟发抖,行人在路上犹豫不决。

“旧箧裘频索,残炉火易灰”描述了人们在寒冷天气中寻找保暖的方法,频繁地寻找并使用裘衣,炉火也容易熄灭。接下来的“当阳纨扇弃,薄暮酒尊催”则通过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表现了从夏天到冬天的过渡,纨扇被弃置,夜晚饮酒取暖成为常态。

“牛喘犹瞻月,龙藏敢挟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动物在寒冷天气中的行为,牛喘息间仍抬头望月,龙藏身不敢发出雷声,形象地展示了动物对寒冷天气的适应。

“晓吟肩峭直,午睡发毰毸”描绘了人们在寒冷天气中的生活状态,早晨吟诵时身体挺直,中午休息时头发蓬松,体现了人们在寒冷天气中的生活节奏与状态。

“絺绤聊增袭,帘帷莫浪开”则表达了人们在寒冷天气中对衣物的选择与对室内环境的保护,穿着更加厚重的衣服,窗户也尽量不开,以保持室内温暖。

“鼎温延上客,灶炀集群孩”描绘了家庭聚会的场景,通过烹饪热食招待客人,灶火旺盛,孩子们围坐一起,体现了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鸟认南枝宿,驼鸣北路回”通过鸟类与骆驼的行为,进一步描绘了大寒时节的自然景象,鸟儿选择向南飞行避寒,骆驼则沿着北回归线返回。

“泬寥河汉接,惨澹雪霜堆”描绘了天空与地面的景象,银河与大地相连,雪霜堆积,展现了大寒时节的广阔与壮丽。

“重甲身僵仆,铢衣说诡诙”则通过对比,描绘了不同人群在寒冷天气中的反应,重装的人们因寒冷而倒下,轻装的人则以幽默的方式应对寒冷。

“已知邹子的,更觉杜生哀”引用了古代典故,邹子是古代的学者,杜生则是诗人杜甫,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大寒时节寒冷的深切感受。

“泽国朝曦赫,畬田溽雨催”描绘了大寒时节的天气变化,早晨阳光灿烂,田野中湿润的雨水催促着农作物生长。

“鸿钧陶石烁,金鉴煮冰摧”则通过比喻,描绘了大寒时节的自然现象,鸿钧(古代传说中的造物主)使石头熔化,金镜(比喻太阳)融化冰块,展现了大寒时节的极端天气。

“旧俗惭卑窘,新闻骋博该”则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传统习俗与现代信息的思考,旧有的习俗在寒冷中显得卑微与困窘,而现代的信息则丰富多样。

“广寒今已到,姑射不须陪”则以神话故事为背景,广寒宫是嫦娥居住的地方,姑射山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表达了对寒冷天气的超越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超越。

综上所述,《五月廿六日大寒二十二韵》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寒时节的自然景观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同时也蕴含了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