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玉笋刘师服道士
元 · 谭复
玉笋峰头玉作人,梅花坛下读丹经。
晓分露水洗明月,夜扫云洲拾落星。
海舄近传凫径度,泉琴误许鹤同听。
何当谢却尘中鞅,共倚松根斸茯苓。
晓分露水洗明月,夜扫云洲拾落星。
海舄近传凫径度,泉琴误许鹤同听。
何当谢却尘中鞅,共倚松根斸茯苓。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道士在玉笋峰修行的清幽生活。首句“玉笋峰头玉作人”,以玉喻人,形象地展现了道士的高洁与脱俗。接着“梅花坛下读丹经”,进一步渲染了道士修炼的环境与氛围,梅花坛象征着清雅与高远,丹经则代表了道教的修炼之道。
“晓分露水洗明月,夜扫云洲拾落星”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道士清晨以露水洗涤心灵,夜晚则在云洲上拾取星辰,以此来净化自我,追求精神上的升华。这种生活状态充满了超然物外的意境,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和谐、内心宁静的生活哲学。
“海舄近传凫径度,泉琴误许鹤同听”两句,通过“海舄”(古代的一种鞋)和“凫径”(野鸭行走的小路),以及“泉琴”(泉水边弹琴)和“鹤”(仙鹤),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隐逸生活场景。这里不仅表现了道士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也暗示了其生活的超凡脱俗。
最后,“何当谢却尘中鞅,共倚松根斸茯苓”表达了诗人对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其中“谢却尘中鞅”意味着摆脱世俗的束缚,而“共倚松根斸茯苓”则是对与自然亲密接触、寻找生命真谛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道士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