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安化寺诗社
一为尘网羁,此志终弗遂。
时每出郊坰,挈杖寻初地。
聊博少时欢,岂足酬幽憩。
不谓素心人,相期同把臂。
僧寮作诗坛,窅然忘尘世。
咫尺不见招,知非我遐弃。
误疑精力颓,而不耐劳瘁。
闻之即披衣,既见果无异。
阴阴苔雨痕,翛翛竹风籁。
流水清俗情,孤云淡尘累。
既不废游观,且联文友契。
遥谢沮溺翁,远遁诚非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尘世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过程。诗中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首句“夙昔抱微尚,丘壑结遥思”表达了诗人自幼就怀揣着对山川的向往,心中始终萦绕着对自然的深深思念。接着,“一为尘网羁,此志终弗遂”则揭示了诗人被世俗束缚,无法实现内心对自然的渴望。
“时每出郊坰,挈杖寻初地”描述了诗人偶尔会走出繁忙的都市,带着行囊,寻找最初的自然之地,以求得片刻的欢愉。然而,“聊博少时欢,岂足酬幽憩”表明这种短暂的欢愉并不能真正满足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转折点出现在“不谓素心人,相期同把臂”,诗人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同在寺庙中创作诗歌,远离尘嚣,享受心灵的宁静。“僧寮作诗坛,窅然忘尘世”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场景,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远离了世俗的烦恼。
“咫尺不见招,知非我遐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即使距离很近,却因某种原因未能相聚,但诗人坚信这不是真正的离弃。“误疑精力颓,而不耐劳瘁”则反映了诗人对自我状态的反思,担心自己的精神状态有所衰退,无法承受生活的劳累。
“闻之即披衣,既见果无异”展现了诗人得知朋友在等待他时的急切心情,穿上衣物,立刻前往相见。“阴阴苔雨痕,翛翛竹风籁”描绘了见面时的环境,绿苔覆盖的地面,竹林中风吹过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流水清俗情,孤云淡尘累”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纯净与诗人的内心感受,流水洗涤了世俗的情感,孤云象征着诗人摆脱了尘世的束缚。“既不废游观,且联文友契”表明诗人不仅享受自然的美景,还与朋友共同创作,分享彼此的智慧与情感。
最后,“遥谢沮溺翁,远遁诚非计”是对古代隐士的致敬,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世的思考,认为逃避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内心平静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