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幼云青岛书却寄
清末民国初 · 陈宝琛
足恨饶悲更送君,瞻乌谁屋况斯文。
三纲漠后看真绝,六籍秦馀恐卒焚。
累疏不回垂尽日,一楼且卧未归云。
坠驴开口何年事?差幸经帷远世纷。
三纲漠后看真绝,六籍秦馀恐卒焚。
累疏不回垂尽日,一楼且卧未归云。
坠驴开口何年事?差幸经帷远世纷。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陈宝琛所作,《得幼云青岛书却寄》。陈宝琛以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忧虑。
首联“足恨饶悲更送君,瞻乌谁屋况斯文”,诗人以“足恨饶悲”开篇,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深深遗憾与悲伤。接着以“瞻乌谁屋”比喻友人离去后的孤独与迷茫,同时暗含了对传统文化在社会变迁中可能消逝的担忧。
颔联“三纲漠后看真绝,六籍秦馀恐卒焚”,进一步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忧虑。三纲指儒家伦理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处“漠后”暗示了这些传统道德准则在社会变革中的衰落;“六籍”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乐》六部经典,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被用来警示,担心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动荡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颈联“累疏不回垂尽日,一楼且卧未归云”,诗人自述自己多次上书谏言却未能改变现状,仿佛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只能暂时逃避现实,寻求心灵的慰藉。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抗争。
尾联“坠驴开口何年事?差幸经帷远世纷”,以“坠驴开口”比喻自己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力与困惑,“何年事”则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最后一句“差幸经帷远世纷”则表达了对远离世俗纷扰、沉浸在经典学问中的渴望,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寄托。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传统文化命运的深刻忧虑,展现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