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洲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仲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林色:树林的颜色。溪古:溪流的古老氛围。
深篁:茂密的竹林。
幽翠:幽深的绿色。
山尊:山的威严。
渔舟:捕鱼的小船。
棹月:在月光下划船。
醉:陶醉。
穷:探索到底。
清源口:清源的入口。
壑绝:山谷隔绝。
人境异:人迹罕至,景象不同寻常。
春泉:春天的泉水。
滴空崖:滴落在空旷的悬崖上。
萌草:新芽。
拆阴地:在阴凉之地破土而出。
榛寂:榛果寂静,指环境静谧。
樵声:砍柴的声音。
海雁:海上的大雁。
独飞:孤独地飞翔。
永然:永远的,恒定的。
沧洲意:沧洲的意境,象征隐逸生活。
青冥客:古代隐逸高人。
灭迹:消失行迹。
尉:小官。
吾子:你。
踌躇心:犹豫不决的心。
纷埃事:世俗尘埃之事。
缑峰:缑山之巅,代指隐居之地。
信所剋:确实能克服(俗念)。
济北:地名,这里代指作者自己的归隐之地。
余乃遂:我得以实现(超脱)。
齐物:道家齐物论,认为万物平等无别。
意已会:心中已有领悟。
息肩:停歇修养。
理犹未:道理还未完全实践。
卷舒:行为举止的展现。
形性表:展现出真实的本性和外在表现。
脱略:超越,摆脱。
贤哲议:贤哲们的议论或观点。
仲月:二月。
期:期待。
角巾:古代文人常戴的头巾,象征闲适。
饭僧:供僧人用餐。
嵩阳寺:寺庙名,代指修行之地。
翻译
树林的颜色与溪流一样古老,茂密的竹林引领着幽深的绿色。山的威严显现在渔舟之上,划动月光中的船桨心情已陶醉。
刚开始探索清源的入口,山谷隔绝之处人迹罕至,景象奇异。
春天的泉水滴落在空旷的悬崖上,荫蔽之地新芽破土而出。
许久之后风停榛果寂静,远处传来砍柴的声音。
海上的大雁偶尔孤独飞翔,永恒的是那沧洲的意境。
古代隐逸之人,消失行迹仅成为一名小官。
你犹豫不决的心,怎会被世俗尘埃之事困扰。
缑山之巅确实能克服俗念,而我则在济北得以实现超脱。
领悟齐物的道家思想已心中有数,但停歇修养的道理还未完全实践。
行为举止展现出真实本性,超越了贤哲们的议论。
二月时节期待着戴上角巾,到嵩阳寺去供僧人用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有些许孤寂的山中景象。开篇“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两句,以“林色”、“溪古”和“深篁”三个词语勾勒出一幅深邃幽静的画面,其中“幽翠”则点明了环境的清新和生机。紧接着,“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两句,则将视角转向水面,渔舟停泊于山尊之下,月光映照其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酒意的氛围。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两句,用“始穷”来形容溪流的幽深,而“壑绝人境异”则表明这是一处与世隔绝的仙境。接着,“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泉水轻轻滴落和新生的草木,这些生机勃勃的景象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则转向声音的层面,长时间的寂静中,只有偶尔传来的砍柴声打破宁静。下文“海雁时独飞,永然沧洲意”两句,则描绘出孤独的大雁在空中飞翔,以及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远离尘世的向往。
随后,“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两句,以历史的视角回顾那些选择隐退山林的前贤,而“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纷扰的困惑和不安。
“缑峰信所剋,济北余乃遂”两句,通过对山峰和河流的描绘,传递出一种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紧接着,“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则表明了诗人对于万物皆有其道理的领悟,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内心中对尘世事务的解脱。
最后,“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两句,则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品格的重要性,而“仲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则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于平淡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哲学思考,是一首融合了自然美与内心世界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