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为人写北窗高卧图
岂惟无今人,颓然非此身。
何处无北窗,卧者少真淳。
胸中失佳趣,几榻俱埃尘。
吾子虽今人,宛然葛天民。
携枕入华胥,遂卜紫桑邻。
萧条掩三径,松菊相与春。
可知梦醒间,庄蝶孰为真。
偶然南风来,吹堕漉酒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北窗高卧的场景,通过对比古今人物的心境,表达了对陶公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反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如“梦寐无今人”、“胸中失佳趣”、“庄蝶孰为真”,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首句“陶公卧北窗,梦寐无今人”,开篇即点出主题,以陶渊明为例,强调其北窗高卧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的不同。接下来,“岂惟无今人,颓然非此身”,进一步深化这一对比,指出不仅现代人难以达到这种境界,连陶公自己也已非当年之身,流露出一种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何处无北窗,卧者少真淳”一句,诗人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感叹在当今社会,能够真正实现北窗高卧、心灵纯净的人越来越少。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胸中失佳趣,几榻俱埃尘”描绘了现代人在忙碌与浮躁中失去内心的宁静与乐趣,生活空间充斥着尘埃,象征着精神世界的荒芜。
“吾子虽今人,宛然葛天民”转折处,诗人以“吾子”自指,表示自己虽然身处现代社会,但内心仍保持着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如同葛天民一般,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纯净。
“携枕入华胥,遂卜紫桑邻”进一步展现诗人的理想生活图景,想象自己带着枕头进入梦境般的美好世界,与紫桑为邻,过着与世隔绝、心灵自由的生活。
“萧条掩三径,松菊相与春”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充满生机的画面,三径被萧条掩盖,但松树与菊花依然生机勃勃,象征着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坚韧与希望。
“可知梦醒间,庄蝶孰为真”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庄周梦蝶的典故,探讨了现实与梦境、自我与他者的界限,提出“梦醒间”的思考,暗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深刻的联系,让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