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斋二首为分湖陆提举作(其一)
宋末元初 · 陆文圭
孔门性不闻,学者失其义。
上中下为三,善与恶为二。
邹洛异而同,韩扬同而异。
不指理不明,不兼气不备。
理无智无愚,气有驳有粹。
本体在涵养,工夫由克治。
立义以居敬,存诚以去伪。
曾思两卷书,学问千古事。
性外无馀天,斋中有乐地。
上中下为三,善与恶为二。
邹洛异而同,韩扬同而异。
不指理不明,不兼气不备。
理无智无愚,气有驳有粹。
本体在涵养,工夫由克治。
立义以居敬,存诚以去伪。
曾思两卷书,学问千古事。
性外无馀天,斋中有乐地。
注释
孔门:儒家学派。学者:求学的人。
义:真谛,道理。
上中下:等级划分。
邹洛:古代两个儒家文化中心。
韩扬:可能指其他地区或学派。
理:道理,原则。
气:气质,性格。
涵养:修养,培养。
克治:约束和治理。
立义:确立原则。
存诚:保持真诚。
曾思:曾国藩的思考。
两卷书:可能指儒家经典。
斋中:斋堂内。
乐地:内心的快乐之地。
翻译
儒家学说中关于人性的教导被忽视,学者们失去了它的真谛。上、中、下分为三个层次,善与恶则是两种对立的状态。
邹鲁地区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虽有差异但本质相同,韩扬地区则反之。
不明确道理就无法明辨是非,不包容各种气质就难以完备。
道理不分聪明愚笨,气质则有驳杂和纯正之分。
修养本性是根本,通过自我约束和治理提升修为。
以严肃的态度确立原则,保持真诚以去除虚伪。
曾国藩深思过两卷书,他认为学问是千秋万代的大事。
人性之外没有多余的天理,斋堂之中自有其快乐的境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至元初诗人陆文圭所作的《性斋二首》之一,主要探讨了儒家关于人性和修养的观点。诗中批评了孔子门徒对于人性理解的缺失,指出上中下之分和善恶对立的概念,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诗人认为,理解道理才能明辨是非,同时兼顾气质的纯正与驳杂。他提倡通过涵养本性与克治私欲来提升自我,强调持敬立义和去伪存真的重要性。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深入思考和持续学习的推崇,认为人性之外别无他天,内心的宁静与快乐寓于斋堂之中。
整首诗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体现了陆文圭对儒家伦理和修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