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二)
唐 · 白居易
吾闻浔阳郡,昔有陶徵君。
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
尝为彭泽令,在官才八旬。
愀然忽不乐,挂印著公门。
口吟归去来,头戴漉酒巾。
人吏留不得,直入故山云。
归来五柳下,还以酒养真。
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
先生去已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
尝为彭泽令,在官才八旬。
愀然忽不乐,挂印著公门。
口吟归去来,头戴漉酒巾。
人吏留不得,直入故山云。
归来五柳下,还以酒养真。
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
先生去已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注释
浔阳郡:古代的一个地名,今江西九江附近。陶徵君:指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浔阳郡彭泽令,后辞官归隐。
忧醒不忧贫:担忧清醒而不担忧贫穷,暗示陶渊明更重视精神生活。
彭泽令:彭泽县的县令,陶渊明曾任此职。
愀然:形容神情变得忧郁。
漉酒巾:用来过滤酒的布巾,这里代表陶渊明嗜酒。
人吏留不得:县里的官员和百姓都挽留不住他。
五柳: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象征隐居生活。
养真:保持本真,即追求自然、真实的生活态度。
遗文:遗留下来的文章,指陶渊明的诗文作品。
篇篇劝我饮: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有饮酒的意象,如《归园田居》等。
老大:年纪大,此处指诗人自己年事已高。
翻译
我听说浔阳郡曾有位陶征君,他爱酒而不图名,忧醒而不忧贫。
他曾做过彭泽县令,为官仅八十天,
忽然感伤便离职,挂印在公门内。
口中吟唱《归去来兮辞》,头戴漉酒巾,
任凭他人挽留,毅然归隐山林间。
回到五柳树下,以酒养真性情,
世间荣华富贵,他视之如尘土。
先生已离世很久,留下墨宝文章,
篇篇劝人饮酒,除此别无他言。
我年纪已大,仰慕他的品行,
其他方面难以企及,只能学他醉中浑浑噩噩。
鉴赏
这是一首效仿陶渊明(陶徵君)风格的诗,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简朴美德的向往。诗中的“吾闻浔阳郡,昔有陶徵君”直接点出了前辈诗人的名字,表明了对他的崇敬与模仿。在描述陶渊明时,用到了“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的句子,展示了他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个性。随后的“尝为彭泽令,在官才八旬”则反映出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他选择了辞官归隐的生活。
诗中还通过具体细节,如“口吟归去来,头戴漉酒巾”,描绘出了陶渊明归隐后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人吏留不得,直入故山云”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自然山林的向往和逃离尘世的决心。最后,“归来五柳下,仍以酒养真”表达了诗人归隐后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不仅是对陶渊明生平的回忆,更是对其精神理念的赞美。白居易通过这首诗传递出自己对于生活态度、精神追求的一种认同和向往。他借用陶渊明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名利的淡然,以及对自然生命活力的珍视。
在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陶渊明遗留文字的尊崇:“先生去已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这不仅是对前辈诗人的怀念,更是对其精神遗产的一种传承与发扬。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的模仿和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文学理想以及自然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