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柴城
宋 · 陈师道
卧埋尘叶走风烟,齿豁头童不记年。
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鼕鼕远鼓三行夜,隐隐平湖四接天。
枕底涛波蓬上雨,故将羁老到愁边。
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鼕鼕远鼓三行夜,隐隐平湖四接天。
枕底涛波蓬上雨,故将羁老到愁边。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卧:躺下。埋:埋没。
尘叶:尘土和落叶。
走:飘荡。
风烟:风尘。
齿豁:牙齿脱落。
头童:头发稀疏。
不记年:忘记年龄。
起倒:起起落落。
聊应俗:勉强迎合世俗。
高低:高低起伏。
随缘:听从命运。
鼕鼕:形容鼓声。
远鼓:远处的鼓声。
三行夜:三更之夜。
隐隐:隐约。
平湖:平静的湖面。
四接天:与天相接。
枕底:枕头下。
涛波:涛声。
蓬上雨:蓬草上的雨。
羁老:羁旅的老者。
愁边:愁苦的边缘。
翻译
我被埋没在尘土和风烟中,牙齿脱落头发稀疏已忘记年龄。起起落落无法迎合世俗,高低起伏只能听从命运安排。
远处传来三更鼓声,平静的湖面连接着天际。
枕头下是涛声如潮,头顶上是蓬草上的细雨,这使我更加感到羁旅的愁苦。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宿柴城》,描绘了诗人身处柴城的孤独与沧桑感。首句“卧埋尘叶走风烟”形象地写出诗人躺在落叶和风尘中,仿佛被岁月流转所淹没,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和时光的无情。"齿豁头童不记年"进一步刻画了诗人老态龙钟的形象,岁月的痕迹使他忘记了具体的年龄。
接下来的两句“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然态度,他不再强求世俗的认同,而是随遇而安,顺应自然。夜晚,“鼕鼕远鼓三行夜”以远处寺庙的鼓声衬托出寂静的夜晚,而“隐隐平湖四接天”则描绘了一幅湖面广阔、天际相连的宁静画面。
最后两句“枕底涛波蓬上雨,故将羁老到愁边”以生动的比喻,将枕头比喻为动荡的水面,雨水如蓬间滴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和无法摆脱的忧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晚年漂泊的孤寂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