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伯常同年移居郢州
玉炊稻粒长,缕切鱼腴肥。
羡君尽室行,飘然无所羁。
伐竹营茅茨,种橘为藩篱。
荒坡无四垣,但以荷塘围。
官虽朝大夫,身世已相遗。
野老坐争席,林叟谈忘归。
犹嫌沮溺徒,名字为人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楚江:长江在楚地。逶迤:蜿蜒曲折。
楚山:楚地的山。
碧:青翠。
玉炊:比喻稻米洁白如玉。
鱼腴:鱼肉鲜美。
尽室:全家出动。
飘然:轻松自在。
伐竹:砍伐竹子。
茅茨:简陋的茅草屋。
种橘:种植橘树。
藩篱:篱笆。
荒坡:无人打理的山坡。
四垣:四周的墙壁。
官虽朝大夫:虽然官位显赫。
相遗:超脱于世。
野老:乡村老人。
林叟:山林中的老人。
沮溺徒:指隐士沮溺。
名字为人知:名声在外。
翻译
楚江水清澈蜿蜒,楚山翠绿高低错落。稻米如玉般饱满,鱼肉切片鲜美肥厚。
羡慕你全家出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砍竹建茅屋,种橘树作篱笆。
荒坡上无墙垣,只有荷塘环绕。
官职虽显贵,但内心已超脱世俗。
乡野老人抢座交谈,忘记回家。
仍嫌自己名声在外,如同沮溺般被人熟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牧歌般的宁静生活场景。开篇“楚江白逶迤,楚山碧参差”两句,通过对江水和山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柔美的自然氛围,"白逶迤"形容长而曲折的江水,而"碧参差"则是山峦层叠的青翠色彩,展现了诗人眼中的楚地风光。
接着,“玉炊稻粒长,缕切鱼腴肥”两句,具体描绘了田园生活中的丰收与渔猎生活。"玉炊"形容稻谷的饱满,"稻粒长"则表明了稻谷的成熟,而"缕切"一词用来形容鱼肉的鲜美和肥嫩,这些生动的细节让人仿佛能够闻到田野的香气,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
"羡君尽室行,飘然无所羁"表达了诗人对张伯常移居郢州的羡慕之情。这里的"羡君"是对朋友生活状态的一种赞美,而"尽室行"则意味着家人和睦相随,共同开始新生活。"飘然无所羁"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心境自在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的"伐竹营茅茨,种橘为藩篱"两句,具体展现了田园生活中的劳作和环境打造。"伐竹"意味着砍伐竹子来建造房屋,而"茅茨"则是用茅草盖屋顶的简易住所;"种橘为藩篱"则是在周围种植橘树作为界限,这些都是对田园生活细节的刻画。
"荒坡无四垣,但以荷塘围"进一步描绘了这种自然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生活场景。"荒坡"是指未经开垦的斜坡,而"无四垣"则意味着没有固定的界限,只用"荷塘"来围住,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官虽朝大夫,身世已相遗"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超脱和淡然。尽管诗中提到的"张伯常"是一位朝廷中的高官,但他选择了归隐田园,这也反映出一种对物质生活的超越。
最后,“野老坐争席,林叟谈忘归”两句,则是对张伯常新生活状态的一种赞美。"野老"和"林叟"都是对隐居者的一种尊称,而"坐争席"则意味着在田园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生活,"谈忘归"则表达了对这份平淡生活的珍惜,不愿意再回到尘世之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景物刻画,展现了一种超脱功名、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诗人通过对张伯常田园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于平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