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寄王伯谷先生二首(其二)赏析

寄王伯谷先生二首(其二)

明 · 欧必元
出世逃名结小亭,斋头半偈可谁听。
春前芳草家家绿,雨后吴山处处青。
笔札未应终玩俗,菩提能悟即抛经。
词华更总禅栖理,屈指如君惘自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首联“出世逃名结小亭,斋头半偈可谁听”中,“出世逃名”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脱,选择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宁静。“结小亭”则暗示了他在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斋头半偈可谁听”,斋头摆放着佛门的简短教诲,却无人倾听,体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深沉。

颔联“春前芳草家家绿,雨后吴山处处青”描绘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春草绿意盎然,吴山在雨水的洗礼下显得更加青翠欲滴,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命活力的向往。

颈联“笔札未应终玩俗,菩提能悟即抛经”中,“笔札”代表了诗人的文学创作,“未应终玩俗”表明他的作品不为世俗所束缚,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菩提能悟即抛经”则体现了他对佛教智慧的深刻理解,认为真正的领悟无需依赖外在的教条,而是内在的觉醒。

尾联“词华更总禅栖理,屈指如君惘自停”总结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他认为诗歌与禅理是相通的,都能引导人们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智慧的提升。同时,也表达了对像王伯谷先生这样志同道合之人的敬仰与期待,希望彼此能够共同探讨人生哲理,停下世俗的纷扰,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和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