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秋雨蚤作有叹赏析

秋雨蚤作有叹

宋 · 杨万里
细雨澹无质,安得更有声。
如何却作泥,亦能妨晨征。
宿昔忽过暄,心知非坚晴。
何须暄晴极,然后寒雨生。
寒暄使人觉,妙物亦何曾。
剪剪自神妙,无乃与物矜。
造物本非作,观者或强名。
老夫近稍聋,此事无暇听。
平生感秋至,此意念已平。
独念老病身,颇不耐夙兴。
何时归故园,晏眠闭柴荆。
鸣鸡亦不留,好梦无吾惊。
他年忆此诗,惘如宿酒醒。
思归已可喜,而况真归耕。

拼音版原文

dànzhìāngèngyǒushēng

quèzuònéngfángchénzhēng

宿guòxuānxīnzhīfēijiānqíng

xuānqíngránhòuhánshēng

hánxuān使shǐrénjuémiàocéng

jiǎnjiǎnshénmiàonǎijīn

zàoběnfēizuòguānzhěhuòqiángmíng

lǎojìnshāolóngshìxiátīng

píngshēnggǎnqiūzhìjīnpíng

niànlǎobìngshēnnàixīng

shíguīyuányànmiáncháijīng

míngliúhǎomèngjīng

niánshīwǎng宿jiǔxǐng

guīérkuàngzhēnguīgēng

注释

细雨:形容雨丝细密。
无质:没有实体。
安得:怎能。
更有声:发出声音。
作泥:变为泥土。
妨晨征:妨碍早晨出行。
宿昔:昨夜。
暄:温暖。
非坚晴:不是持久的晴天。
极:极致。
寒雨生:寒冷的雨水降临。
寒暄:冷暖变化。
妙物:奇妙的事物。
何曾:又何尝。
矜:自夸。
造物:大自然。
观者:观赏者。
强名:给予名字。
稍聋:稍微耳聋。
暇:空闲。
感秋至:感受秋天的到来。
念已平:心境已平和。
老病身:年老多病的身体。
夙兴:早起。
故园:故乡。
柴荆:简陋的小屋。
鸣鸡:鸡鸣。
留:留住。
惊:惊扰。
惘如:恍若。
宿酒醒:宿醉后清醒。
真归耕:真正归田耕作。

翻译

细雨轻柔无实体,怎能再发出声音。
为何它化为泥土,还能妨碍早晨的行程。
昨夜忽然转暖,心里明白这不是持久的晴天。
何需等到极热后,寒冷的雨水才会降临。
冷暖交替让人感知,奇妙的事物又何尝不是如此。
雨滴轻落,自是神奇巧妙,或许是对万物的自矜。
大自然并非刻意为之,观赏者有时会给予它们名字。
我最近耳朵有些聋,无暇去听这些。
一生感受秋天到来,对此心境已渐平和。
只因老病之身,早起变得难以忍受。
何时能回归故乡,安睡在简陋的小屋。
连清晨的鸡鸣也无法留住,好梦不再惊扰我。
将来回忆起这首诗,恍若宿醉初醒。
思念归乡已是欢喜,更何况是真的归田耕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细雨绵绵的秋日景象,通过对比雨声与泥泞之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会。开篇“细雨澹无质,安得更有声”写出了雨声如织,如同无形之物却又清晰可闻,显示了诗人的细腻笔触。

接着,“如何却作泥,亦能妨晨征”则是对比雨水与泥泞的不同效果,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多端,也隐含着人生无常的哲理。下文“宿昔忽过暄,心知非坚晴”表明诗人对天气变幻的洞察力,不仅是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更是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还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如“剪剪自神妙,无乃与物矣”之句,显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无为而治的赞美,以及对自己身处其中的超脱态度。"老夫近稍聋,此事无暇听"则是借聋耳隐喻年龄增长,对于世间纷扰已逐渐疏离。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归乡、安享晚年的向往,如“何时归故园,晏眠闭柴荆”等句,透露出一种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全诗通过细雨与泥泞、寒暄与晴霁之间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一首充满哲理且情感真挚的秋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