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含曦上人
破锁推玄关,高辩果难揣。
论语老庄易,搜索通神鬼。
起信中百门,敲骨得佛髓。
此外杂经律,泛读一万纸。
高殿排名僧,执卷坐累累。
化物自一心,三教齐发起。
随钟嚼宫商,满口文字美。
商贾女郎辈,不曾道生死。
纵遇彊礼拜,雅语不露齿。
劈破天地来,节义可屈指。
季展即此僧,孤立无依倚。
近来爱作诗,新奇颇烦委。
忽忽造古格,削尽俗绮靡。
假如慵裹头,但勤读书史。
切磋并工夫,休远不可比。
怜僧无远□,信佛殊未已。
貌古饶风情,清论兴亹亹。
访余十数度,相去三五里。
见时心亦喜,不见心亦喜。
见时谈谑乐,四座尽角嘴。
不见养天和,无人聒人耳。
昨朝披雪来,面色赤韡韡。
封灶养黄金,许割方寸匕。
泥丸佛□教,怛化庄亦耻。
未达不敢尝,孔子疑季子。
药成必分余,余必投泥里。
不如向阳堂,拨醅泛浮蚁。
曲米本无愆,酒成是法水。
行道不见心,毁誉徒云尔。
雪晴天气和,日光弄梅李。
春鸟娇关关,春风醉旎旎。
道上正无尘,人家有花卉。
高僧有拄杖,愿得数觏止。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楞伽:佛教经典之一。曦:光明,这里指佛法。
玄关:比喻深奥的道理或关键之处。
果难揣:难以揣测。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老庄易:指《老子》、《庄子》和《周易》。
起信:佛教术语,指启发信心。
中百门:佛教中的各种学派。
敲骨得佛髓:形容深入研究佛教精髓。
杂经律:佛教的其他经典和戒律。
宫商:古代五音中的两种,代指音乐。
商贾:商人。
彊礼拜:勉强行礼。
雅语:文雅的语言。
季展:人名,指诗中的僧人。
泥丸:道教术语,指丹药。
怛化:快速变化,这里指庄子的哲学思想。
季子:孔子的学生子路,这里用以比喻。
拨醅:搅动未过滤的酒。
浮蚁:酒面上的泡沫,代指酒。
曲米:酿酒的原料。
法水:佛教术语,指清净之水。
翻译
楞伽大师兄,夸赞他深谙佛法真理。破译奥秘的关卡,高超的辩论难以揣测。
论语、老子、庄子和易经,他研究透彻如神鬼通灵。
在佛教的百门经典中深入探究,如同敲骨取髓般领悟佛法。
除此之外还广泛阅读其他经律,涉猎了一万卷书。
高高在上的殿堂,排列着众多僧侣,手捧经卷,沉静研读。
修行在于内心,儒释道三教在他心中齐头并进。
随着钟声品味音律,口中诵读的文字美妙无比。
商贾女子们未曾谈论生死之事,
即使勉强行礼,也从不轻易开口说话。
他的智慧犹如开天辟地,高尚的节操屈指可数。
季展就是这位僧人,独立无依,卓尔不群。
近来他喜爱作诗,内容新颖繁复。
忽然间回归古风,摒弃了世俗的华丽辞藻。
即使懒于打理仪容,也勤于研读历史书籍。
切磋学问,努力精进,与他人相比遥不可及。
怜悯僧人没有远大的抱负,信仰佛法却未曾停止。
他容貌古朴,风度翩翩,谈论起来滔滔不绝。
多次来访,相距仅三五里地。
见面时内心欢喜,不见面也心存喜悦。
见面时谈笑风生,四座皆欢。
不见面则修养天性,无人打扰内心的宁静。
昨日冒雪而来,面色红润有光泽。
炼金术士封炉炼丹,承诺分我一匕首之量。
佛家的修炼方法,庄子也会感到羞愧。
未达到境界不敢尝试,就像孔子对季札的疑惑。
药成后必定分享剩余,剩余的我必投入泥土之中。
不如在阳光下饮酒,享受泡沫浮起的乐趣。
曲米酿成的酒并无过错,酒成便是法水的象征。
行道之人若无诚心,赞誉或诋毁都只是空谈。
雪后天气晴朗,阳光照耀着梅花和李花。
春鸟婉转歌唱,春风使人陶醉。
道路上洁净无尘,人家中花木繁盛。
高僧手持禅杖,希望能多次遇见他。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作品,名为《寄赠含曦上人》。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颂扬高僧学识渊博、德行高尚的诗歌。
诗中“楞伽大师兄,誇曦识道理”一句,直接点出了受赠者的身份和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接下来的几句“破锁推玄关,高辩果难揣。论语老庄易,搜索通神鬼。”则展示了这位僧人在经典上的造诣之深、解析之透,他不仅精通佛教典籍,还能融会儒家《易经》及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探究自然界和超自然现象的能力。
“起信中百门,敲骨得佛髓”表明他在修行上的勤奋与成就,而“此外杂经律,泛读一万纸”则进一步强调了其广博的学识。诗中还通过“高殿排名僧,执卷坐累累”等句,描绘出这位高僧在寺院中的尊贵地位及他对知识的渴望。
“化物自一心,三教齐发起”表达了他的修为不仅限于佛法,还能融汇儒道两家的智慧,使之达到一种境界的统一。而“随钟嚼宫商,满口文字美”则形象地展现了他在讲经说法时的从容与雄辩。
诗中还通过对比世俗女性(“商贾女郎辈”)和这位僧人的行为态度进行对照,突显出后者的超然物外。接着,“劈破天地来,节义可屈指”则展示了他在面对世间礼节时的坚守自我与道德。
“季展即此僧,孤立无依倚”表达了一种孤独与独立,而“近来爱作诗,新奇颇烦委”则透露出了这位高僧近期喜好创作诗歌,并以其独到的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艺术实践。
在后续的几句中,“忽忽造古格,削尽俗绮靡。假如慵裹头,但勤读书史。”则强调了他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知识的不懈追求。而“切磋并工夫,休远不可比”则是对其学问与修为的一种肯定。
最后,“怜僧无远□,信佛殊未已。貌古饶风情,清论兴亹亹。”等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同情和赞赏,以及对他所展现出的古雅风范和清晰的论述能力的欣赏。
整个诗歌通过对受赠者的学识、德行、修为乃至其生活态度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卢仝对于佛教僧人的深刻理解与尊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