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文殊普贤
宋 · 苏辙
谁人画此二菩萨,趺坐花心乘象狻。
弟子先后执盂缶,老僧槎牙森比肩。
山林修道几世劫,颜貌伟丽如开莲。
重崖宛转带林树,野水荒荡浮云天。
峨眉高处不可上,下有绝涧锢九泉。
朝阳未出白雾起,有光升天如月圆。
灵仙居中粗可识,有类白兔依清躔。
游人礼拜千万万,迤逦渐远如飞烟。
五台不到想亦尔,今之画图谁所传。
吾兄子瞻苦好异,败缯破纸收明鲜。
自从西行止得此,试与记录代一观。
弟子先后执盂缶,老僧槎牙森比肩。
山林修道几世劫,颜貌伟丽如开莲。
重崖宛转带林树,野水荒荡浮云天。
峨眉高处不可上,下有绝涧锢九泉。
朝阳未出白雾起,有光升天如月圆。
灵仙居中粗可识,有类白兔依清躔。
游人礼拜千万万,迤逦渐远如飞烟。
五台不到想亦尔,今之画图谁所传。
吾兄子瞻苦好异,败缯破纸收明鲜。
自从西行止得此,试与记录代一观。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菩萨:佛教中的圣者形象。趺坐:盘腿打坐。
象狻:神话中的猛兽,此处指大象。
盂缶: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
槎牙:形容牙齿参差不齐。
世劫:佛教中指一个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周期。
开莲:形容面容美丽如莲花开放。
绝涧:深而险峻的涧谷。
朝阳:早晨的太阳。
清躔:清冷的星轨,比喻神仙居住之处。
翻译
是谁绘制了这两尊菩萨像,坐在花蕊中央骑着象狻猊。弟子们前后捧着盂缶,老僧们牙齿参差,肩并肩站立。
他们在山林中修行了多少世代,容貌威严如盛开的莲花。
崇山峻岭曲折环绕着树林,野外的水面辽阔,天空漂浮着云彩。
峨眉山顶无法攀登,下面有深涧封锁着九泉。
朝阳尚未升起,白雾弥漫,一道光芒升天如圆满的月亮。
神仙居住的地方隐约可见,仿佛白兔在清澈的星轨上。
游人们膜拜无数,渐渐远去,如同飘散的烟雾。
五台山未到的人想必也是如此,如今这幅画作又是谁创作的呢。
我的兄长子瞻酷爱奇异之物,收集了破旧的丝帛纸张保存这些鲜明的画面。
自从他西行归来,只得到这一幅,我试着记录下来供人观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画文殊普贤》,描绘了一幅佛教题材的画作。诗人首先赞叹画中菩萨的生动形象,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端坐于花蕊之中,骑着象狻猊,周围弟子环绕,形态各异。画面中的老僧们排列整齐,仿佛历经多世修行,面容庄重而美丽,如同莲花般绽放。
接着,诗人描述了画中山林的深远意境,重峦叠嶂,林木葱郁,山水之间弥漫着野性和荒旷的气息。画面顶部,峨眉山峰高耸入云,难以攀登,下方则是深涧锁住九泉,增添了神秘感。日出时分,白雾缭绕,一道光芒如同满月升起,增添了神圣的氛围。
在画的中心,灵仙居所隐约可见,犹如月宫中的白兔,清静而超凡。无数游人前来礼拜,虔诚的身影渐行渐远,宛如轻烟。诗人提到自己的兄长苏轼对奇异之物情有独钟,他收藏的这幅画作尤为珍贵,如今能得以观赏,实属难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画作的技艺和意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艺术的欣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