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苏仁仲通判
宋 · 周必大
公才岂合尚题舆,天遣寒儒此曳裾。
午夜灯光曾共赏,三春乐事未全疏。
尊前窈窕传新唱,耳畔澜翻听异书。
此别不须勤怨惜,君王日日问严徐。
午夜灯光曾共赏,三春乐事未全疏。
尊前窈窕传新唱,耳畔澜翻听异书。
此别不须勤怨惜,君王日日问严徐。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公才:出众的才能。尚:满足于。
题舆:做官。
寒儒:贫寒的书生。
曳裾:追随权贵,拉起衣襟表示谦恭。
午夜灯光:深夜的灯火。
三春乐事:春天的欢乐时光。
尊前:酒席前。
窈窕:曼妙。
新唱:新曲目。
耳畔澜翻:倾听时心潮澎湃。
异书:不同寻常的书籍。
勤怨惜:过分惋惜。
严徐:比喻受君王重视的人物。
翻译
你的才华怎会只满足于做个小官,上天让你这个寒门书生也有机会接近权贵。我们一起在深夜灯火下欣赏过美景,春天的欢乐时光并未因官小而减少。
酒席间,你曼妙的歌声传递着新的曲目,我则倾听那些不同寻常的书籍。
这次分别,不必过分惋惜,君王每天都会询问你的近况,如同严徐般备受关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必大赠别友人苏仁仲通判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苏仁仲才华的赞赏以及两人深厚的友情。首句“公才岂合尚题舆”意指苏仁仲的才能不应仅满足于一般的官场应酬,暗示了他对友人的期许。次句“天遣寒儒此曳裾”则以寒儒自比,表达自己与苏仁仲在艰难岁月中的相互扶持。
第三句回忆了两人共度的夜晚时光,共享灯光下的交谈和乐趣,“午夜灯光曾共赏”,体现了友情的深厚。第四句“三春乐事未全疏”进一步强调了他们之间的欢乐时光并未因分别而减少。
第五句“尊前窈窕传新唱”描绘了宴席上歌妓献唱的场景,可能是他们欢聚时的娱乐活动,也暗含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最后一句“耳畔澜翻听异书”则写出了他们共同探讨学问,聆听不同书籍的经历,显示了他们的学术交流。
结尾“此别不须勤怨惜,君王日日问严徐”劝慰苏仁仲不必因离别而过多伤感,因为他们的友谊深得君王关注,暗示了苏仁仲的仕途仍有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未来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