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次凤阳逢中秋赏析

次凤阳逢中秋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未到问沽酒,早投城北闉。
莫令亡国月,得照渡江人。
世薄功名士,秋销战伐尘。
馀生付樽杓,留醉上车轮。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陈恭尹所作的《次凤阳逢中秋》。诗中描绘了诗人于中秋时节在凤阳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与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首句“未到问沽酒”,诗人还未到达目的地便已开始寻找酒肆,借酒消愁,预示着接下来的旅程或心境可能并不如意。接着“早投城北闉”一句,点明了地点,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急于寻求慰藉的心态。

“莫令亡国月,得照渡江人。”这两句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月亮比喻为历史的见证者,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国家兴亡的深沉思考。诗人担心那曾经照耀过亡国之人的月光,如今却可能再次照亮那些渡江而来的流离失所之人,寓意着历史的轮回和命运的无常。

“世薄功名士,秋销战伐尘。”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不满。他认为在这个时代,功名利禄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战争的痕迹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反映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最后,“馀生付樽杓,留醉上车轮。”诗人决定将余生寄托于酒杯之中,以醉酒来逃避现实的苦楚,同时又暗示着自己将踏上归程,继续面对人生的挑战。这一句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接受,也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的准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复杂世态中的独特感悟。